由湖北省委宣傳部統籌指導、央視電影頻道與湖北廣播電視臺聯合出品的國內首部抗疫紀錄電影《武漢日夜》,1月16日下午3點在我市博納影院(cococity店)舉辦醫護人員專場點映,300多人觀影,不少觀眾流下了淚水,甚至放映完走出片場時,淚水仍沒有止住。
■聚焦普通人
沒有一句畫外音,滿滿都是人情味
關閉離漢通道后的武漢的真實的情況怎樣?疫情最嚴重的時候究竟發生了什么?這部影片,通過原原本本的記錄,甚至沒有一句采訪,告訴了我們一個真實的武漢。
電影時長95分鐘,聚焦的都是普通人,片尾字幕里可以看到他們是上海援鄂護士、抗戰老兵76歲重癥患者、產婦、住在停車場的醫生、救援隊隊員、新冠感染者……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沒有使用一句畫外音,沒有編寫一句臺詞,一切都是無比的真實。
特殊時期的特殊陪伴,是影片想表達的主題之一。七旬爺爺石長江枕邊粉色的小收音機多次出鏡,里面每次都傳來稚嫩的童聲,那是石長江的兩個孫子錄的兒歌,有時是聊天,有時是唱歌。“寒冬臘月哦,盼爺爺……爺爺,現在就是寒冬臘月,我們想你。”“爺爺,我現在學會扯皮新技巧,等你回來我跟你PK哦。”“我養了一個新寵物,是一只蝸牛。”鏡頭里的爺爺上了呼吸機,起初是昏迷的,后來漸漸有了意識,眼角留下淚水。“我陪你”,兩個孫子用聲音陪伴,爺爺經過95天治療后,最終好轉成功出院。
還有面對鏡頭泣不成聲的丈夫,說感染的妻子希望活下去,他做了好吃的,親自送去醫院,卻只能站在樓下,遙望著妻子病房的窗戶,再次難以控制地抹起眼淚。還有面臨生產的孕婦,無法得到丈夫的陪護,在醫護人員的鼓勵下,產下了寶寶。金銀潭醫院的醫護夫妻為避免感染家人,在醫院外的車里過夜,長達一個多月未見家人。還有年邁的婆婆,呼吸困難、無法說話,只是抓著護士的手,說啥也不肯松手。
鏡頭還對準了醫院外的患者家屬和志愿者,他們同樣投入了戰斗,為病患康復、孕婦順利生產贏得時間。
■記錄生死
30多位攝影師1000個小時的一線記錄
許多鏡頭深入到了重癥病房,觀眾可以看到平時沒法看到的場景:醫護人員為病人喂食、換藥、翻身、擦洗身體,包括手術、搶救的鏡頭。
而片中的不少病人并沒能看見新的一天,片尾致敬了多位逝者。全身防護的護士蘇潔,無法見自己父親最后一面,只能在門口,鞠躬、再鞠躬。更多的家屬只能通過領取遺物的方式,和親人告別。
這是一部毫不煽情卻讓人淚流滿面的影片,但在鏡頭掃過一眾哀傷之外,也讓更多人看到了生命頑強延續的美好。新的寶寶的降臨,志愿者車隊的兩位男女并肩作戰了15天去領結婚證,武漢春天粉嫩的櫻花,解封后重回人間的煙火氣、早餐攤,給電影帶來了暖色調。
影片中的這些死死生生、悲歡離合不僅讓我們看到了生命的脆弱與堅強,同時更是讓我們看到了武漢人民的不易和堅持,犧牲和偉大。
沒有一位當紅演員,沒有設計的演技,《武漢日夜》中每個人物和故事都來自去年武漢疫情高峰時的真實記錄。這部影片是由30多名攝影師在多家醫院拍攝所得,共計1000多個小時的素材,有來自于湖北廣播電視臺的、有武漢電視臺的,還有武漢《長江日報》的,還有包括湖北省文藝學術界聯合會的電影家協會的人員。
導演曹金玲在電影頻道的采訪中,如是說道:“他們中的一些人甚至都不是專業的攝影師,但在那個情境下,他們依然選擇扛起攝像機,哪怕用手機去拍攝。這是用命換來的。”
■五星推薦
不少醫護人員全程含淚看下來
“全程是含著眼淚看下來的。我也是一名護士,雖然沒有在一線,但當時醫院的工作氛圍也十分緊張。與我們相比,在武漢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要承受的心理壓力和工作強度要大得多。”來自火炬開發區醫院的馮君霞在電影結束后告訴記者,她給這部紀錄片五星推薦,“無論是醫護人員還是普通群眾,都應該來看看這部片子,既能讓人振奮,也更能理解在這場疫情中,醫護人員、志愿者、患者及其家屬們所經歷的一切。”
▲現場接受記者采訪的觀眾
來自華附中學的學生相約來觀影,作為初中生,他們發現紀錄片和普通的影片最大的不同是在于真實。“讓我們看到了武漢真實的樣子是什么,更加體悟到生命的美好,生命的價值比金錢、權勢更重要。”林睿童說。“要珍惜生活、珍惜親情,遇到困難要坦然面對。”繞李樂說。“新冠疫情給很多人的家庭帶來了生離死別的災難,也讓很多人和家人無法團聚,但看到最后,經過努力、付出,生活回歸正常,真的很能觸動心靈,看到了日常生活的可貴和生命的頑強,提醒我們要更加珍惜。”王妙菡說。
《武漢日夜》將于1月22日在我市各大影院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