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人:舒工
手機:13726017833
qq:64407753
地址:廣東省中山市三鄉鎮烏石村萬里路2號16卡首層
發布時間:2016-06-03 00:00:00
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建設健康中國”發展目標。健康中國建設為增強人民體質、提升人民生活品質、助力經濟轉型升級開辟了新的發展空間,也給休閑體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嚴峻挑戰。
一、“十三五”時期我國休閑體育發展面臨的機遇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休閑體育提供了發展契機。
建設“健康中國”體現了黨和政府對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高度重視,健康中國是小康社會建設的題中之意。小康社會的內涵必然以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為基本前提,建設“健康中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休閑體育以其特有的形式、內容和功能在健康中國建設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健康基礎。
(二)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為休閑體育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
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存在規律性聯系,即經濟社會的發展必然帶來相應的精神文化需求增長。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持續快速增長即反映了這一關聯性。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全年國內生產總值已達676708億元,比上年增長6.9%,其中,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50.5%,首次突破50%。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帶來了包括休閑體育在內的精神文化需求增長。《2014年全民健身活動狀況調查公報》顯示:2014年全國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比例達到了33.9%(含兒童青少年)。這一趨勢在我國經濟發展基本面趨好的形勢下將使得大部分處于第三產業的休閑體育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我國休閑體育的場地設施條件持續改善。第六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結果顯示,截至2013年12月31日,全國共有體育場地169.46萬個,平均每萬人擁有體育場地12.45個。全國新建全民健身路徑器械330.03萬件、登山步道0.12萬條、城市健身步道0.97萬條和戶外活動營地0.09萬個,為全民參與休閑體育奠定了堅實的場地設施條件基礎。
(三)相關政策的頒布實施為休閑體育發展提供了社會條件基礎。
國務院頒布實施了《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國民旅游休閑綱要(2013-2020年)》等政策、規劃。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將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相關政策的頒布實施營造了前所未有的重視體育、支持體育、參與體育的良好社會氛圍。
隨著國家法定節假日的調整,我國法定節假日達到了11 天,將三個“黃金周”保留兩個,取消一個,同時將除夕、清明節、端午節和中秋節四個民族傳統節日納入國家法定節假日。連同104 天的雙休日以及平均10天的帶薪休假,累計一年中的可支配休息天數達到了125 天,這意味著一年中約三分之一時間成為了休假時間,為休閑體育走進百姓的日常生活提供了社會條件基礎。
(四)不斷深化體育改革,激發了體育市場的活力。
作為朝陽產業的體育產業發展勢頭迅猛。2014年全國體育及相關產業總規模達到13574.71億元,實現增加值4040.98億元,占當年GDP的0.64%。同時,體育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第一批14個全國性體育協會與總局脫鉤改革試點工作啟動,商業性和群眾性體育賽事審批取消,體育賽事轉播權限制放寬等等。“政企分開”、“管辦分離”將體育交由真正的市場來進行管理和運作,充分發揮了市場在體育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在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的環境下,體育市場發展空間廣闊、潛力巨大,作為新的增長動力正在孕育形成,為休閑體育與市場的進一步結合創造了條件。
二、“十三五”時期我國休閑體育發展面臨的主要挑戰
(一)休閑體育發展與不斷增長的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適應。
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屆時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將比2010年翻一番”。 這一增長態勢必將在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得到進一步體現,這對休閑體育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這一基本國情判斷決定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一朝改變供給矛盾并不現實,因此,如何化解民眾精神文化需求與供給不足之間的矛盾成為休閑體育發展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我國多地頻現的“廣場舞之爭”應是這一問題的側面反映。如何有效配置資源?如何開發現有閑置資源等都成為了休閑體育發展面臨的現實問題。
(二)休閑體育對經濟社會的綜合作用發揮不夠。
“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轉型升級將全面推進,從休閑體育的功能屬性來說,無論是與民眾需求還是社會需要之間均存在很大的契合性,因而在拉動內需服務經濟發展中都會有越來越大的發展空間,但從休閑體育的現實發展中不難看出,城鄉居民的休閑體育消費需求、提升文化軟實力、服務社會綜合功能等諸多方面的作用遠遠沒有得到充分展現。休閑體育產業結構不夠合理難以與市場發展需求相適應,從業人員的“質量”與“數量”難以滿足休閑體育發展需要,休閑消費、服務產品的發展滯后已經成為制約休閑體育發展的瓶頸。在產業融合趨勢下,休閑體育如何提升服務質量,尤其是加強與新興領域如旅游、互聯網等的結合成為未來一個時期休閑體育實現跨越式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
(三)休閑體育難以適應我國人口結構變遷的發展需要。
改革開放后的三十余年是我國人口結構快速變遷的時期,首先表現在我國人口結構的老齡化程度持續快速提升,在長期計劃生育政策以及社會觀念轉變等多重因素影響下,我國人口與發達國家普遍存在的“先富后老”人口變遷規律明顯不同而呈現出“未富先老”的特征。截止2014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總數達2.12億人,占總人口比重已達15.5%,帶來了養老、醫療等一系列公共服務問題,休閑體育的場地設施建設、健身指導等各種服務如何適應我國人口老齡化這一發展現實狀況,是休閑體育適應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
(四)休閑體育未能充分發揮在促進民眾體質健康水平中的作用。
2014年由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等10部委對31個省(區、市)進行第四次國民體質監測結果顯示:我國成年男性體質水平降低,青少年的肥胖檢出率持續上升,視力不良檢出率居高不下。長期以來我國國民體質健康尤其是青少年的體質健康狀況一直不容樂觀,盡管導致這一狀況的原因有生活方式、生產方式變遷等諸多方面,但體育活動應是解決這一問題的主要途徑,而休閑體育固有的與人們生活方式結合緊密的特點決定了休閑體育在促進民眾體質健康中的突出作用。
三、“十三五”時期我國休閑體育發展的趨勢
(一)充分發揮休閑體育在“健康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中的獨特作用。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健康中國建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要條件之一。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勝利,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就必須要把人民的健康問題解決好。
(二)充分發揮休閑體育的社會文化價值。
廣泛參與的休閑體育活動可以發揮積極的社會整合功能,不僅能增進交流友誼,有效化解社會矛盾,而且能為人們提供積極健康的精神基礎和價值共識,增加人們對社會的認同感。
(三)注重休閑體育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均衡發展。
休閑體育是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和載體。人們在享受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的同時,也渴求享受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休閑已經成為民眾普遍需求的發展狀況下,應以綠色、環保的標準為民眾休閑體育活動參與、滿足身心體健康和提升生活質量提供基本的環境、設施與服務。
(四)通過體制創新激發休閑體育發展活力。
深化體育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可以激發休閑體育的發展活力,將政府部分服務管理職能轉移至社會組織,為社會力量參與休閑體育創造環境與條件,在休閑體育活動的舉辦、資金籌措、建設群眾身邊體育設施等方面彌補政府公共服務供給的不足。
(五)注重休閑體育的傳統文化特色。
傳承中華傳統休閑文化,從傳統文化中尋求休閑智慧對當前的休閑體育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掃一掃加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