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人:舒工
手機:13726017833
qq:64407753
地址:廣東省中山市三鄉鎮烏石村萬里路2號16卡首層
發布時間:2018-04-25 19:37:20
從一年前國務院出臺《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開始,各路“熱錢”追捧體育產業的勢頭從未減緩。近期的版權“天價”、收購海外體育資產的大手筆,更將這場資本競爭推向白熱化。
“2025年各省體育產業總規模目標之和近7萬億元,已經突破文件提出的5萬億元的發展目標。”這是國家體育總局局長劉鵬在10月中旬召開的全國體育產業會議上透露的數字。體育產業無疑是一個巨大“金礦”,投資者們正以“跑馬圈地”的姿態搶占制高點。但在資本狂歡的背后,若想真正把體育產業的“大餅”吃到嘴里,并沒有那么容易。
各方資本搶占市場
11月2日,廣州星輝互動娛樂股份有限公司宣布注資4.5億元,控股西甲聯賽西班牙人足球俱樂部。這樣的價碼,在如今的體育市場已經算不上“重磅”。
“各路資本涌入體育產業,源自我國產業結構轉型的需求,當傳統產業發展空間受限,資本必然轉向新的增長點。從國際上看,體育產業的盈利能力和利潤增長要強于其他產業。”江西財經大學副校長易劍東說。
最直接的刺激來自政策松綁。阿里體育首席執行官張大鐘從事體育產業近20年,他認為“如今的大環境處于歷史最好階段”。11月6日,阿里巴巴集團占40%股份的廣州恒大淘寶足球俱樂部在“新三板”掛牌上市,這支“亞洲足球第一股”開啟了中國足球股市資本運營的大幕。而其他資本巨頭的動作更早,騰訊砸下5億美元獲得NBA(美國男籃職業聯賽)5年的國內網絡獨家直播權、萬達牽頭以10.5億歐元并購瑞士盈方體育傳媒集團等大手筆,可謂對體育產業投下重注。
恒大淘寶掛牌儀式現場
如果說,此前體育產業經歷了從壟斷型國企率先進入資本市場,到體育用品制造業“淘金”的嬗變,而今這波爆發,正趕上中國體育體制改革和“互聯網+”進程。正如樂視體育首席執行官雷振劍所言:“中國體育產業的原始積累很薄弱,但在高科技和互聯網的改造下將站上高位,中國的資本需要站在這個產業的最前端。”
“先下手為強”,成為各方資本搶占市場、劃分地盤的法則。擁有豐富渠道和資金的資本巨頭,往往將體育產業投資納入其戰略布局,實現自身產業的轉型與升級。不少上市公司通過設立體育產業基金切入體育產業,比如虎撲體育和貴人鳥成立的20億元規模的“動域資本”。而資金量較小的創業者,更在意原有市場和產品的精耕細作,以期“分一杯羹”。
“任何新興產業在發展初期都必然經歷一個投資熱的階段,大量投資會帶來人才、資源的聚集,擴大整個產業的格局,產業結構也趨向完整。” 北京關鍵之道體育咨詢公司總裁張慶說。
缺盈利模式成痛點
在投身青少年高爾夫培訓項目之前,何彬毓是一個對體育產業很有信心的投資人。然而當他坐上高孚體育總經理的位子后,設想好的商業模式卻在運行中遭遇五花八門的“梗阻”。當初“找尋體育市場空白并直擊痛點”的初衷,變成“我們缺的是資源,不是資本”的感嘆。
一面是體育產業整體規模的擴張,一面卻是盈利模式和能力的滯后,這成了資本進場后難解的“夾縫”。張大鐘坦言,阿里巴巴集團并沒有給阿里體育提出盈利的目標,掙錢也不是第一目的,“體育產業的回報率并不高,而且周期很長,我們有打‘持久戰’的心理準備。”而近期大連萬達斥資6.5億美元并購美國世界鐵人公司,在業內看來,其目的在于高端配置和嫁接資源,而不會奢望直接套利。
“如果產業沒有穩定的盈利回報,短期內找不到好的盈利模式,又沒有一些保持穩健收益的樣板企業,這股投資熱還能不能持續下去?”易劍東擔心“熱錢”燒掉了,卻產生不了長久的利益回報。
目前看,樂視體育算是國內體育產業鏈最長的一家,賽事運營、內容平臺、智能硬件等項目幾乎覆蓋體育產業的上、中、下游。樂視體育首席內容官劉建宏表示,希望引導用戶進入他們打造的體育生態系統中。“現在很多資本局限于生產層面的布局,消費層面和交易層面還沒熱起來,線上和線下很難連接。”易劍東表示。
樂視體育瘋狂收攬各項體育賽事IP
盡管從業者都明白“燒錢不是長久之計”,但在當前仍有大批被追捧的體育項目倉促上馬。張慶坦言:“市場上缺乏具體成型的、有競爭力、有創新性的項目。如果只是拼概念,只是在O2O(線上到線下)平臺上圈人數,一旦資金鏈斷裂,這些缺乏創造性的企業就會成批地倒掉。”
另一個可能的風險,隱藏于版權大戰之中。花80億元拿下中超聯賽5年轉播版權的體奧動力的執行董事李義東認為,有資本關注的領域才會火。一位業內人士認為,賽事版權以前被低估了,高價競逐讓人們重新認識到版權的價值,但是資本不能一窩蜂扎在這里。
跨界融合是新趨勢
“中國的體育產業可以說是一個嬰兒。”這幾天,大連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的這句話迅速傳播。他提到一組對比:2014年美國體育產業規模達5000億美元,且近10年都是快速擴張;而2014年中國體育及相關產業收入還不到500億美元,人均體育消費大概是美國的1/80甚至更低。
國民消費需求的升級,勾勒出體育市場的巨大空間。動吧體育首席執行官白強瞄準了青少年足球培訓:“目前北京每周參加足球課外班的孩子,據我們統計不到1.2萬人,但增長速度非常明顯。”
在張慶看來,資金大舉進入體育產業后,可能會形成一種新的競爭態勢,誰能在價值創造上花足夠多的心思,誰就能持續地發展下去。從商業角度看,服務實現產品化才能被復制,從而轉化為有效的商業模式。
體奧動力董事長黎瑞剛強調:“中超運營能成為一個成功案例。我們的團隊不是做一個簡單的版權分銷概念,而是做內容的提供商。未來5年我們會持續投入,建設內容的生產中心、生產基地,將版權價值細分化、最大化。”
在“天價”體育資源之外,更多有潛力的體育資源亟待開發。張大鐘表示,目前國際上很多流行的運動項目在中國的產業化程度遠遠不夠,校園和群眾比賽也沒有得到很好的組織和連接,這些領域大有文章可做。
體育產業鏈呈現“跨界”融合的趨勢,比如體育+旅游、體育+保險、體育+康復、體育+金融等。以臺球鷹眼起家的北京瑞蓋科技有限公司10月底宣布推出臺球新產品“領航者—娛樂”,其負責人張艾君表示這種嫁接會讓資本投入更多樣化,也能挖掘更豐富的商業模式。
不過,易劍東認為資本涌入的新項目很多,未來必然經歷一個淘洗的過程。“5萬億元的目標應該能完成,但僅靠投資熱帶動不了整個體育產業進程。”
掃一掃加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