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是特別光明的結果,才配得上這么出其不意的開局。
2020年經濟數據出爐,中山交出了一份令人振奮、超乎預期的成績單:全市地區生產總值3151.59億元,同比增長1.5%;增速排名由2019年的全省“墊底層”,上升至中游。
多年來,中山GDP增速持續下行,經濟總量不斷被兄弟城市超越。當中,有經濟新常態的趨勢使然,但更多的原因,在于自身發展結構失衡、轉型滯后、動能乏力、干勁衰減。
2019年底,市委、市政府發出“重振虎威”動員令,在全市上下掀起解放思想大討論,把干部群眾求變、求突破的熱切期盼,匯聚為打贏經濟翻身仗的磅礴動能。同時,針對土地碎片、產業升級、交通瓶頸、隊伍建設“四個之困” 作出一系列部署,以非常之舉破非常之局。
2020年,雖然遭遇新冠疫情與國際貿易博弈等多重因素疊加沖擊,但中山始終不慌不亂、不折不撓,不僅全年GDP增速扭負為正、打出漂亮的V型反轉,而且增速在全省的排位大幅躍升。一年來,“中山艦”開足馬力、逆風破浪。這段不凡歷程有一個清晰注腳,那便是:“輕”舟已過萬重山。
——這個“輕”,是卸下歷史包袱、輕裝上陣的“輕”。
連續多年的經濟滑坡,讓身為昔日“小虎”的中山虎威不再、虎勢漸失。
經濟問題,又是各類問題的總集成,牽一發而動全身。一方面,城市發展退無可退,必須窮盡辦法全力扭轉;另一方面,歷史問題集中暴發,消耗了大量資源和精力,許多工作舉步維艱。
面對各方的關切憂慮,欲說還休;面對別有用心的炒作,欲辯無言。千言萬語一句話,“大發展,小困難;小發展,大困難;不發展,難上難?!敝挥行断卤池撊站玫臍v史包袱,才能輕裝上陣;只有發展重回正軌,才能找到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
聚焦中心、靶向發力。2020年,中山GDP一步一個臺階上行:一季度-13.1%、上半年-6.5%、前三季度-1.4%、全年1.5%。雖然增長幅度不大,但這個“正”,意義非凡。設想一下,在前年經濟全面探底的情況下,如果去年“山河依舊”,踩不住剎車,對城市形象、干部士氣、社會信心來說,都將是一記沉重打擊。
好在,中山做到了,不僅沒有被困難擊倒,而且變得更加強大、更加堅韌。這對我們直面挑戰、繼續前行,不啻于一顆“定心丸”。
——這個“輕”,是產業結構調整、體態輕盈的“輕”。
改革開放前期,中山掙脫計劃經濟束縛,勇立潮頭、敢闖敢試,先行破解效率難題,實現了經濟快速發展。但在一路高歌猛進中,許多問題沒有及時發現,埋下了今日的隱憂。
多年來,中山囿于“順境之困”,習慣了在江河里洗澡,沒能到大海中游泳。當身邊同列,或無畏險灘暗礁、勇闖改革“盲區”,或不懼刀刃之痛、開拓轉型“難區”之時,我們依然沉溺于“溫水”中,不疾不徐。
這從工業投資與房地產投資的嚴重倒掛,就可見端倪。2010年,我市房地產投資超過工業投資,成為固定資產投資主力,并由此一路攀升,到2019年一季度占比高達70.8%;同期,工業投資比重從35%下降到15.9%,2017年開始連續3年負增長。工業失速,讓城市“虛胖”的體質日益臃腫、不堪重負。
問題就是導向。去年我市全力扭轉投資“低位失衡”的態勢,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1.5%,工業投資增長49.8%,實現全省排名“雙第一”。重點工業項目動工223個、計劃投資額450多億元,均為2019年的3倍多;其中10億元以上項目8個,實現十年來10億級項目零的突破?;A設施投資完成258億元,同比增長106%,占全省公路水路投資的八分之一,超過整個“十二五”的投資總量。
至去年底,全市工業投資比重提高到19.6%,房地產投資比重下降到40.6%。這意味著,“一錘子買賣”少了,“下蛋的母雞”多了。整個經濟基本盤重新立穩,不再陷入“無枝可依”的境地。一系列長期性、結構性、累積性問題,縛住城市手腳多年的“死結”,也將迎刃而解。
——這個“輕”,是錨定前進方向、輕車熟路的“輕”。
在經濟企穩回升、形成追趕之勢的同時,中山邁向高質量發展的路徑也越發明晰。
當前,“雙區”建設國家戰略縱深推進,作為參與全球競爭的大灣區“國家隊”成員,中山的定位、擔當不言而喻。在城市群競合發展中,中山優的是地理區位、實業基礎、綜合環境,缺的是要素承載力、產業支撐力、創新引領力。當務之急,就是如何鍛長板、補短板。
中山明確,把“3+4”重大平臺建設作為全市“頭號工程”, 謀劃布局占市域面積四分之一強的七個重大平臺,重構產業空間布局,打造承接“黃金資源”的“金飯碗”;堅持制造業立市不動搖,通過“存量變革”與“增量崛起”并行,奮力再造兩個產業新中山,向制造業一線城市進軍。
交通攻堅年、項目落地年、穩企安商年“三個年”,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工業重點項目建設、美麗鄉村建設、黑臭水體整治、藍天保衛戰和政務服務環境大提升“六大戰役”,這些在去年收獲累累碩果的行動,要一戰三年、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框定“路線圖”,內心就踏實,步履就穩??;牽住“牛鼻子”,就不怕“瞎抓”,更不會“抓瞎”。新年伊始,市委、市政府圍繞“頭號工程”“三個年”“六大戰役”緊鑼密鼓部署,各鎮街、各部門不待揚鞭自奮蹄,工作謀劃有理有據、落實有章有法、成效有板有眼。
三年以后,這座城市將拉開“骨架 ”、暢通“血脈”、扮靚“顏值”、升華“內涵”,以嶄新的面貌,迎接深中通道通車帶來的質變。屆時,中山高質量發展的格局基本奠定,一定會讓世人刮目相看。
——這個“輕”,是政治生態優化、風輕云淡的“輕”。
事業發展,關鍵在人。一年多以來,中山圍繞干部隊伍“干勁從哪里來”出實招,破解“沒人做事、沒心做事、沒能力做事”的困局。
堅持嚴管與厚愛結合、激勵和約束并重,充分運用激勵機制和容錯糾錯機制,為敢于擔當、踏實做事、不謀私利的干部撐腰鼓勁;強化選人用人正確導向,讓廣大干部在打擂臺、拼本事中見高低;實施干部隊伍結構優化工程,形成老中青搭配梯次結構,激發各年齡段的積極性……這些實實在在的舉措,讓整個干部隊伍的精神面貌為之一新。
從26條“瓶頸路”逐條打通,到項目落地不斷跑出加速度;從中心城區基本消除黑臭水體,到美麗鄉村人居環境顯著提升;從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取得大捷,到政務服務水平躋身全省“第一梯隊”;從主動對接上級部門爭取全方位支持,到龍頭企業紛紛表態扎根發展……這些全方位、肉眼可見的改觀,讓廣大干部對自己更有信心,社會對中山更有信心,老百姓對黨委政府更有信心。
重塑“中山虎”精氣神的實踐充分證明,一切不為發展殫精竭慮、不為群眾解憂造福的行為,注定沒有市場;“劣幣驅逐良幣”的怪圈、“反腐影響經濟”的謬論,終要沒于塵埃。一個心齊氣順、勁足實干的干事創業氛圍,一個海晏河清、乾坤朗朗的政治生態環境,是我們披荊斬棘、勇往直前最堅實的保證。
沒有什么比在逆境中前行更加砥礪精神,沒有什么比從磨難中奮起更加鼓舞人心。中山已過萬重山,偉人故里上下翹首以盼的愿景,重新照進現實。盡管許多的努力不會立竿見影,但那一次次自省、抉擇、探路和沖鋒,都孕育著厚積薄發的動力。眺望前路,我們多年慢進落下的差距還須清醒認知,轉型升級的陣痛尚有待時日化解,趕超跨越的征程唯有以腳步丈量,重振虎威的夢想還要靠實干詮釋??梢詧孕诺氖牵呀浾玖似饋?,就不會再倒下去——縱有千峰萬壑、千難萬險,我們都將團結一致、開拓前行,以闖、創、干的不滅意志,托舉起一個愈戰愈強的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