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人:舒工
手機:13726017833
qq:64407753
地址:廣東省中山市三鄉鎮烏石村萬里路2號16卡首層
發布時間:2021-01-07 17:55:43
倫教常教北海工業區率先開展復墾復綠,為居民打造碧水藍天綠地
專題策劃/珠江商報記者黃琨
文/珠江商報記者莫勝娜
圖/珠江商報記者朱德文
上周日,恰逢假日,平時安靜的倫教北海堤圍變得熱鬧起來。堤圍邊的大草坪上,人們三三兩兩,或搭帳篷野餐,或追逐打鬧,或擺造型拍照,歡樂的場景把這寒涼的冬日映襯得如春天般宜人。
常教北海草坪。
放在兩年前,這樣的場景簡直不可想象。2018年4月26日,倫教宣布正式啟動村改,并選擇在常教北海工業區打響村改第一槍。隨著鉤機鐵臂的揮動,低矮破舊的廠房一一倒下。與其它地方村改追求巨大的經濟收益不同,北海毅然放棄已經成型的工業區,率先于全區掀起了復墾復綠的熱潮,大手筆規劃了985畝的生態復綠場地。
兩年過去,曾經的工業區悄然變了模樣。如今的三洪奇大橋兩側、順德水道以南地塊已經形成了高低起伏、錯落有致的連片生態綠地,同時成為周邊居民節假日娛樂休閑的好去處。
舊工業區藏污納垢
環境污染困擾居民
北海工業區位于常教居委會,緊鄰順德水道,自三洪奇大橋起,沿倫教堤圍向西一路鋪開,占地總面積1685畝。
上世紀80年代,恰逢改革開放,順德工業發展起步之際,集體籌建起來的北海工業區逐漸聚集起一批飼料、皮革、木工機械、建材等企業,其中不乏重點企業,為常教乃至倫教的經濟立下了汗馬功勞。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飼料、印染等企業的高耗能、高污染弊病逐漸顯現,再加上工業區越來越破舊,不僅到處是鋅鐵棚,而且內里藏污納垢。倫教村改聯合執法組有一次在進行巡查執法的過程中,發現北海工業區里藏有一片違規出租屋,不僅違規住人,而且危廢品隨意堆放,還以鐵支封窗,明火煮食,情況觸目驚心。
家住附近的居民也逐漸被這片工業區的空氣污染所困擾。黃細妹住在北海工業區不遠處的一個小區,“飼料廠發出來的臭味我至今仍忘不了。”黃細妹說,那味道之濃烈,會將他們從天剛發白的清晨拽醒,再難以入睡,白天他們也不敢開窗,街坊四鄰對此都深惡痛絕。
一邊是真金白銀的經濟收益,一邊是與民生息息相關的人居環境,倫教在衡量中毅然選擇了后者。2018年4月26日,鉤機的鐵臂將北海工業區的未來一下子推向了另一個方向。清退了隆隆的機器聲,一片如茵綠草在這方土地上開始演變成新的城市傳奇。
刺鼻的味道沒有了
還多了一個后花園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變化在悄無聲息間發生,卻給人帶去滿滿的驚喜。
周艷珺原是大良居民,因為工作的原因,將住所搬遷至北海工業區附近的萬科·沁園。她并不知道村改的存在,只知道悄然之間,窗外那陣濃烈的味道沒有了。漸漸地,她還發現同一小區的鄰居朋友圈里多了一抹綠色,一問,那是堤圍那邊新種出來的草坪。
常教社區居民在濱江西公園跳舞。
“聽說有好地方,怎么會不去看一看呢?”周艷珺說,這一看,她就馬上愛上了這個地方。“美,空曠,可以盡情地玩。”這是她對北海堤圍綠地的描述。每天傍晚或者周末,附近都會有很多居民前來散步、休閑,她女兒喜歡踢足球,這片空曠的草坪就能滿足需求。對于周艷珺來說,北海堤圍的草坪已經儼然如“后花園”一般的存在。
其實,為市民提供娛樂休閑好去處,正是倫教在此復墾復綠的目的之一。按照規劃,985畝的生態復綠場地成型后將劃分為濱河生態長廊區、水鄉農業主體園區、休閑運動健身區、科普體育娛樂區,計劃打造成一條集生態、休閑、旅游于一體的濱河景觀帶。
至于工業區兌換成綠地的經濟價值得失問題,常教居委會黨委書記梁國鋒分析,其實這對于社區的經濟并未造成負面影響,因為淘汰的都是落后產能。
而且,倫教在北海工業區改造后的經濟效益方面其實留有后招。除了985畝的生態復綠場地,該地塊還有105畝的拆舊面積規劃用于商住配套建設,在一個園區同時推行“二改一”“二改三”兩種改造模式。
為了更好地激發北海工業區的發展活力,此前倫教已經邀請了深圳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來為北海片區定制改造方案,并多次赴廣州、深圳等地學習相關經驗,最終確定了“婚慶+珠寶”的產業模式,建設一個兼具生態、文旅、產業的婚慶小鎮綜合體,充分發揮北海工業區作為倫教北大門的作用,助力打造“珠寶名鎮,宜居倫教”。
很多工作也已經開始漸次在開展。目前倫教已經引入珠海華發集團,計劃對包括北海工業區105國道以西地塊在內的區域進行連片改造。
計劃很長遠,全部實現需要一定的時日,但有居民已經看懂了其中的“竅門”,“其實,未來的發展才是重頭,人居環境提高了,整個城市的價值品位也會跟著相應提高,現在的復墾復綠其實是一次拋磚引玉。”常教居民羅華燦說。
注入文化內涵
希望展示傳統桑基魚塘文化
村改是一個系統的工程。伴隨著北海工業區的復墾復綠,常教社區正發生著更多喜人的變化。“在街道的統籌下,如今社區里兩條黑臭水體良仁涌和龍田涌截污治理工程已經完成,污水治理將上一個新臺階。”梁國鋒說。
在村容村貌和人居環境不斷向好的情況下,這兩年常教社區緊抓黨建引領社區基層治理創新。目前常教已經在6個小區建立了黨群服務站,在10個小區成立了黨支部,以及在47個封閉式小區樓盤組建了47支黨群先鋒隊。黃細妹、周艷珺和羅華燦,都紛紛加入到自己小區的黨群先鋒隊,主動參與各種社區服務和人居環境整治行動中去,從村改帶來的變化中受益,又通過實際行動回饋所在的社區,這是一個良性循環。
康樂中心公園中的新華書店。
陽光棕櫚園黨群服務站內景。
其實,北海工業區復墾復綠也不妨看作是這種良性循環中的其中一種體現。前幾年,倫教在常教南邊規劃建設了濱江公園,不僅水美景靚,還為市民提供了休閑娛樂好去處。“居民們都覺得好,那么在北邊再規劃一個,滿足更多居民的需求,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不過,在梁國鋒看來,除了濱河景觀帶和未來的產業、城市規劃,北海工業區的村改還有著更多的可能和內涵。佛山精心策劃了“百里芳華”鄉村振興示范帶,北海復墾復綠濱河景觀帶就被納入其中;區里也傳出消息,計劃將北海工業區原有的農科所進行活化,建設成為順德區村改博物館,對順德村改故事進行展示。
近期,佛山桑園圍入選世界“非遺”的消息引起各界矚目,與桑園圍密切相關的桑基魚塘過去也曾是北海工業區一帶的農業特色,該區域的養蠶和絲織業更是發達,廣東最早創建的家蠶原種繁育場——廣東省倫教蠶種場就位于常教。近幾年,倫教蠶種場將舊有建筑改造成456蠶種場創意產業園,還設立了珠三角蠶桑科學館。
“這些文化底蘊和資源都值得我們去挖掘和利用。”梁國鋒說,日前在區、街道召開的有關鄉村振興的座談會上,他已經提出自己的建議,希望可以利用廣東省蠶種場在北海工業區內的舊廠區種植桑樹,結合456蠶種場創意產業園,展示傳統的桑基魚塘文化,將其打造成為北海濱河景觀帶上頗具特色的一環。
?
常教御景坊。
故事
6個月軟磨硬泡
企業由抗拒到主動配合
北海工業區的改造模式是由政府直接收儲土地,用于開展復墾復綠建設工作。然而,該工業區的土地大部分由私人企業所有,要連片收儲,必須與所有相關企業一一談判,征得他們的同意。
這并非一件容易的事。佛山市自然資源局順德分局倫教管理所副所長梁賢發介紹,剛開始的時候,不少企業對村改表示抗拒,他們當時曾打算進廠跟企業主溝通,還遭到阻擾。
“但再難也得繼續,北海工業區的村改工作勢在必行。”梁賢發說,該片區的企業大多存在高能耗、高污染、高土地占用率和低產出的情況,就高污染這一塊來說,近年來政府部門接到不少群眾關于大氣污染的舉報。
為此,他們只有一次又一次地與企業主溝通、解釋、談判,講政策、講法律、講未來,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軟磨硬泡之下,企業主們一個個被攻克,從不認同村改到理解村改,從抗拒政府部門到配合政府部門。最難攻克的一家企業,村改干部們足足花了6個月的時間與其溝通,不過讓梁賢發感動的是,認可了村改理念之后,這家企業居然在未簽協議書的情況下,主動停產配合政府部門的測量和評估。
村改是大動作,難度自然也會很大。“其實剛一開始的時候,區里對于北海工業區‘二改一’的模式也有質疑,因為一般都會選擇拆舊建新,保持成型的工業區。”梁賢發說,為了爭取區里的支持,那段時間他們經常加班加點,研究政策,調整方案,拿出具有可行性的方案向區里解釋復墾復綠的積極意義,又征求了多個區屬部門的意見,最終才得到了區里的支持,順利開展了這個項目。
石以砥焉,化鈍為利。重重困難面前,正是這種迎難而上的精神,才讓北海工業區的村改順利推開,為全區提供了復墾復綠的樣本示范。
記者手記
超越短期利益
謀求發展后勁
在現代化的發展思路下,土地彌足珍貴,對于土地開發強度已經超過50%的倫教來說,尤其如是。一邊是寸金尺土的土地價值,一邊是大面積的復墾復綠,這需要多大的底氣和決心。
但是,倫教就是堅定地這么做了。仔細分析北海工業區的區位,不難發現倫教背后的思路:北海工業區緊鄰順德水道,那是順德河道大動脈之一,而且倫教是順德主要飲用水源地之一,兩者疊加,決定了倫教應執行最嚴格的環保標準,確保生命之水的安全。環保,勢在必行。
北海工業區位于倫教與北滘的交界處,屬于倫教的北大門,而北滘是順德的工業重鎮、千億大鎮,與其背靠背發展不如面對面擁抱,如能打造宜居宜商宜業的人居環境,自然有助于倫教更好地與北滘對接。
如此看來,北海工業區的復墾復綠背后的發展思路才真正耐人尋味:犧牲的是短期的經濟利益,謀取的是長遠的發展后勁。
掃一掃,看視頻
掃一掃加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