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人:舒工
手機:13726017833
qq:64407753
地址:廣東省中山市三鄉鎮烏石村萬里路2號16卡首層
發布時間:2019-08-05 19:36:04
公元前214年,以番禺為郡治,在今倉邊路附近修筑番禺城,史稱任囂城,這也是廣州城市建設的起點,迄今已經2233年歷史。歷經風雨洗禮、時代變遷,歷史賦予了廣州城諸多特點和使命,如今,廣州旗幟鮮明地提出建設“國際體育名城”,倡導“全民健身,全民健康”,不斷加大體育惠民的力度,建造一座“運動之城”“健康之城”。面對城區空間狹窄、體育設施不足、場租價格不夠親民等問題,廣州市體育局黨組進行深入調研,積極制定應對方案,通過打造“群體通”平臺,整合線上線下資源,實現體育場館資源的優化配置,讓老場館煥發新活力,讓體育科技惠民走進社區,讓市民真正享受到體育惠民的“實惠”;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立行立改解決疑難問題,提升公共體育場所便民服務水平,實現群眾體育、競技體育和體育產業的協調快速發展,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
夯實全民健身
增強“獲得感”
作為中國第三大城市,廣州以商都聞名于世,古有“十三行”,今有“天河商圈”,高度發達的商業,就成了現代化大都市,但也給城市帶來困擾:人多地少,寸土寸金,體育場館等公共資源更顯稀缺,如何讓市民在物質滿足之余,獲得精神愉悅、身體健康,提高生活品質?
前些年,有從事體育場館經營的商家抱怨“生意不好做”,也有市民反映“自家周邊健身場館貴且少”。近年來,這樣的局面已經大有改觀。
廣州在破解這些難題的時候,一方面,通過增加投入,建設體育設施,不斷提高人均占有體育場館資源;另一方面,則通過研發推出“群體通”,打通體育惠民供需兩側,讓信息變得透明對稱,讓資源得到優化配置,讓服務不斷升級,提升國際體育名城的“標準配置”。
廣州老城區寸土寸金,新建體育場館空間有限,如何滿足市民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成為體育職能部門面臨的一大挑戰?
以越秀區為例,轄區面積32平方公里,戶籍人口達116萬,加上數十萬流動人口,人口密度甚至超過日本東京,創造世界之最。
轄區內有全民健身中心、東山體育場、二沙島體育公園等區級體育場地,全民健身場地幾乎天天爆滿,人口多,需求量大,而且逐年遞增,于是,越秀區通過拆除違章建筑、融體于綠等舉措,推進社區、體育公園內體育設施的建設,將珠江沿岸的休閑體育設施連成一片,“十分鐘健身圈”的目標基本達到。
“以前大家都是提前到體育場館‘搶占’場地,去晚了就沒有場,非常不方便;現在可以通過群體通訂場,有沒有場地打開APP一目了然,”市民張武告訴記者,他平時喜歡打羽毛球和跑步、騎車,訂場是一件“頭疼的事情”。
張武表示,以前總是要到很遠的地方打球,因為羽毛球在廣州太受歡迎了,現在小區旁邊的舊廠房改造成為羽毛球場,這樣就很便利,時間和資金成本大大節約。
越來越多的社會體育場館被納入群體通平臺,供需兩旺的利好局面開始呈現。
7月23日,廣州市體育局黨組在廣州市全民健身中心召開新聞通氣會,向與會媒體通報了“群體通”全民健身公共服務平臺近年來的應用推廣成效,啟動第七批社會場館公共服務招標工作,計劃在廣州市范圍增招60家社會體育場館入圍,吸納新的優質場館上線,進一步優化惠民服務場館的質量和地理分布,更好地為周邊居民提供運動場地服務。歡迎符合條件的社會體育場館積極報名參與投標。
據介紹,廣州市體育局黨組積極開展“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并將具體要求指導工作實踐,廣泛聽取民生民意,不斷擴大社會體育場館上“群體通”平臺的范圍,采取優勝劣汰的辦法,讓更多更好的體育資源為民所享,受到百姓的推崇,可謂緊扣主題教育,效果顯著。
如今,“群體通”推動300多家社會體育場館上線提供優惠場地預訂惠民服務,盤活了社會場館資源,提高場館利用率,培育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創新了公共體育服務供給新模式,深受市民歡迎。
據大數據統計,群體通平臺惠民近3年取得飛躍式發展,累計超過1000萬人次受惠,用戶60%為男性,40%為女性,最受市民歡迎的運動項目為羽毛球和乒乓球。在場館分布方面,天河區、番禺區、白云區、海珠區、荔灣區的上線場館數量排在前5位。
廣州市體育局群眾體育處提供的一組數據顯示:2019年群體處大力
推進公共體育設施惠民開放,持續推進市區45個公共體育場館實行“雙14”(每周不小于14小時免費、不少于14小時優惠)惠民開放。
至2019年7月中旬,各類公共體育設施惠民時長約15萬小時,受惠市民約350萬人次。
開展以社會體育指導員為主體的全民健身骨干和志愿者隊伍惠民活動,免費為市民提供足球、籃球、乒乓球、羽毛球、太極拳、跑步6個項目的健身指導服務。
今年以來,廣州市體育局共組織惠民培訓課程371個班次,超過16000人次享受服務。
辦好品牌賽事活動。立足廣州體育文化資源,統籌組織橫渡珠江、“市長杯”系列賽、戶外運動節等群體品牌活動,創辦“廣州100”越野賽新品牌,鼓勵支持各區辦好區級品牌賽事活動,輻射帶動群體活動向縱深發展。
(二)
守初心惠市民
老場館新活力
7月24日,記者來到有著132年歷史、修葺一新的沙面游泳場,孩子們正在熱火朝天地進行訓練,家長則在場外安靜有序地等待,這樣的場景早已成為新常態。不管是窗外灑滿金色的陽光,還是小雨淅淅瀝瀝地下著,都不會影響孩子們訓練的熱情……
當天,記者還走訪了建成32年的天河體育中心,這里被譽為廣州人開展全民健身的“圣地”,除了跑步,還有廣場舞、太極拳等各式各樣的體育訓練活動,你可以根據喜好自由選擇。據介紹,第一條健身路徑正是在天河體育中心落成,從那時起,健身路徑才開始如雨后春筍般在全國普及開來。
從132年到32年,在百年歷史風云的兩端,我們能夠真切地感受到廣州人對于體育運動的熱愛以及對健康生活的熱愛。
“能夠在有百年歷史的游泳館健身,這種穿越時光的感覺太棒了,在其他地方很難體驗到。”市民李先生告訴記者。
徜徉在擁有百年歷史的游泳館,感受時光的變幻,是不是有種穿越古今的況味?沒錯,到廣州沙面游泳館暢游,你會有不一樣的收獲。
據史料記載,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由英國領事提議、外商集資修建的沙面游泳場,是廣州乃至全國第一家室內游泳場。與其毗鄰的沙面網球場也是有著百年歷史的“老古董”,如今仍然正常工作,為廣大市民健身提供優質服務。
今年6月17日,沙面游泳場在完成了歷時近一年的文物保養維護工程后,正式向市民群眾開放,青少年游泳培訓班也開始全面招生。
沙面體育俱樂部游泳教練郭洪初告訴記者,1987年六運會后,他從廣東省游泳隊退役后就開始從事教練員工作。這位昔日游泳健健,最好成績是1986年全國錦標賽男子4×200米接力賽冠軍。30多年來,他扎根沙面游泳場,發掘、培養了不少游泳好手,“游泳名將周嘉威就是沙面游泳場發掘、培養的,我第一次見到他的時候,他才讀小學一年級,那時候我是助教,他的爆發力和耐力都很好,在教練們悉心培養下,他終有所成;這些年,我們輸送了不少苗子到廣州體育職業技術學院,為廣州、廣東和國家盡一份力。”
像郭洪初這樣的教練還有很多,他們抱定對游泳運動和體育事業的“初心”,幾十年如一日,堅守崗位、不計得失,推動了廣州體育事業不斷邁向新臺階。
同樣“有段古”的還有越秀游泳場,該場位于羊城八景之一的越秀公園內,泳場四周綠樹環抱,自然環境優美,空氣清新宜人,是游泳健身的理想場所。
值得一提的是,越秀游泳場體育明星輩出,1957年,戚烈云在這里創造了男子100米蛙泳世界紀錄,成為中國創造游泳項目紀錄的第一人;中國第一個“跳水皇后”陳肖霞、廣州第一位奧運跳水冠軍楊景輝、游泳名將甄迎娟、水球名將陳偉漢等,都是從越秀游泳場走向世界。因此,越秀游泳場也被體育界譽為“冠軍的搖籃”。
2018年改造升級后煥然一新,成為開展全民健身的首選之地,體育惠民服務不斷完善,提升市民幸福感、獲得感。
(三)
以市民為中心
打造體育殿堂
毫無疑問,作為廣州新城的新中軸線地標建筑,廣州天河體育中心在體育、商業等多個領域起到的示范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1987年全國六運會而生的天體,走過32年風雨歷程,正在努力建設“城市客廳、體育殿堂”。
7月24日,記者來到天河體育中心尋訪那條有著22年歷史的“全國第一徑”,和往常一樣,市民在健身器材上鍛煉。
據介紹,1997年,全國第一條“全民健身路徑”在廣州市天河體育中心建成。經過近年的建設與發展,“全民健身路徑”已快速進入我國城市社區和農村鄉鎮,并逐漸在全國城鎮普及開來。
如今,天體已經和正在建設第二條、第三條健身路徑,通過不斷換代升級,讓市民獲得更好的健身體驗,享受健康快樂的生活方式,這也是增強“獲得感”的重要體現。
據悉,天體正在高標準建設全國第一條大型體育場館外圍塑膠跑道,為廣大市民群眾提供更安全、更舒適、更專業的跑步體驗。
“我每天早晚都會在天體跑步,這里場地開闊,氣氛好,”家住天河南二街的林先生告訴記者,“人到中年不跑起來真的不行,工作生活壓力大,必須讓自己動起來;廣州是一座很務實的城市,這么好的場地資源為民所用,而且近年來不斷升級,真的很棒,讓我們感受到實實在在的‘惠民’。”
在天體中心練習泰拳的周燦鴻講了一段小故事,“有一段時間我的身體出了問題,住院、手術,我的情緒很低沉,醫生也不建議我做劇烈的運動,但我還是一點點堅持下來,現在身體很棒,活出了新維度,新境界,可以說是運動給了我新生。天河體育中心濃厚氛圍都是我堅持下來的重要理由。”
天河體育中心有百姓乒乓樂園、網球學校、保齡球館、露天羽毛球場、門球場、氣排球場等近20個活動點,年均場館累計開放時間7萬小時,年均接待進場鍛煉人數約545萬人次,日均進場活動群眾超過1萬人次。
(四)
創新科技惠民
讓市民更幸福
有了完善的硬件設施,培養了良好的健身習慣,接下來要解決的就是科學健身了,如何讓市民在運動中強健身心,避免因為不正確的運動方式、方法造成的勞損和傷害,成為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環節。
記者在走訪廣州市體育科學研究所時了解到,該所所創新思維提出科技惠民新理念,踐行科學健身惠及市民工作方針,科學普及全民健身科學理念,傳授科學健身知識。
“現代都市生活節奏快,加班熬夜的情況比較多,不少白領人士處于亞健康狀態,令人擔憂,有鑒于此,我們會定期組織‘體醫融合’主題的大講堂和活動,展開宣傳、輔導,幫助他們通過運動方式緩解疲勞,從而擺脫亞健康狀態,”廣州體科所研究人員介紹說,“我們一直致力于針對慢病人群定期進行集中管理,跟進參與人群運動情況,延長跟蹤研究時間,提供運動方案?!?/p>
據介紹,廣州體科所每年組織體質檢測進機關、進學校、進社區、進軍營、進農村,舉辦“運動促進健康”系列惠民活動6次,受眾達6300人。在全市范圍內舉辦“體質健康與科學健身”系列講座12場,參加人數1200人。2018年免費檢測69580人次。
廣州市國民體質監測中心(體科所)免費為市民進行體質測試,測試時間為周一至周五,市民可以通過群體通、電話和現場預約三種方式預約免費體質測試。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以來,體科所與群體通項目組溝通,正在對群體通APP進行改版升級,把各區免費體質測試預約整合在場館預約里,市民可以預約就近站點進行測試。
2017年至今,廣州體科所體測團隊定期前往機關事業單位和各區街鎮,免費提供體質測定與健身指導服務,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
(五)
廣州體育大數據
全市體育場地 33399個(片)
場地面積 3785萬平方米
平均每萬人擁有體育場地 22.4個
人均體育場地面積 2.54平方米
與廣州市第六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數據(以2013年12月31日為標準時點)對比,體育場地數量增加68.5%,體育場地面積增加22.88%,平均每萬人擁有體育場地增加7.2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增加0.16平方米。全市共有足球場地1494個,籃球場地9248個,游泳池874個。
2017年廣州市體育產業實現增加值425.76億元,同比增長13.1%,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為1.98%,比上年提升0.05個百分點。
2017年廣州市體育產業法人單位數量為31642個,產業規模為1928.41億元,從業人員數量為13.14萬人,分別比2016年增長20.3%、10.3%和8.7%。
(六)
基層聲音
(1)天河體育中心輔導站副站長 馮美瑩
每周一到周五,早上8時到9時30分,都會在天河體育場西門練習太極拳,學員從40多歲到六七十歲都有,剛開始大家的身體沒有那么好,后來經過一段時間打太極拳、太極劍,大家的身體都得到調養,氣色也好很多。
我家離這里有點遠,每天要坐一個小時的車來天體教學,已經堅持了20年。我39歲開始學拳,今年已經60歲了,以楊氏和陳式太極拳為主,每年都會參加各類別賽,已經獲得100多項冠軍,很開心天體有這么好的場地給我們健身。
?。?)市民 成麗英
我的腰椎第一節壓縮性骨折,行動困難,已經快走不了了,別人告訴我練習太極拳可以恢復,我在網上看到在天體可以學太極拳,于是就開始打拳了。3年來,我的拳打得挺好,腰傷沒有復發,感冒發燒基本沒有。
天河體育中心場地很大,健身氛圍很好,大家都在這里做運動,每天有20多場太極拳,有老師教,有些市民已經七八十歲了還在打拳,我看到這里就感覺‘太對了’……現在睡眠、吃飯、心態完全顛覆了,其實,生活不需要想(占有)有多少、有多大,更重要的是你的身體有多棒。
?。?)廣州夢騎行隊隊長 郭道寧
今天,我們幾個騎行愛好者來到廣州市體科所,參觀、使用這里的體育器材,并接受體質監測,我們從中受益匪淺。我記得2014年我們廣州夢騎行隊騎行韓國仁川亞運會,回來后就是在體科所作了全面檢查,了解自己的身體健康情況,科研人員給我們很多好的建議,讓我們獲益多多。
我們是民間自發的騎行組織,大家非常需要有科學的健身指引,體科所填補了這項空白,大家每次來到這里都很開心,感覺自己的健康更有保障了,希望有更多市民朋友來這里學習、體驗,做到科學健身。
?。?)國際友人 龍哥
我在廣州居住生活20多年了,我很喜歡這座城市。我經常到廣州周邊騎行,這里環境很好,路也很棒;我每周都參加騎行活動,每個月都會騎行1500-2000公里,最遠一次深圳-五華來回騎行600公里。我是德國人,來自西班牙,現在是半個中國人,在廣州做國際貿易,我很喜歡廣州這座城市,喜歡這樣的生活方式。
編輯: 陳偉峰掃一掃加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