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人:舒工
手機:13726017833
qq:64407753
地址:廣東省中山市三鄉鎮烏石村萬里路2號16卡首層
發布時間:2019-08-05 19:36:03
南方網訊 7月28日下午,記者從廣州體育文化博物館(廣州亞運會亞殘運會博物館)舉行的新聞發布會獲悉:由該館與華南農業大學藝術學院聯合舉辦的“粵港澳大灣區馬文化歷史展暨廣州亞運會從化馬場賽后利用展”于今天在該館拉開帷幕,展期至9月17日。
精心謀劃、巧妙設計
全面展現廣州從化馬場新貌
當前,廣州從化馬場已經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戰略實施背景下穗港兩地合作的成功典范。廣州體育文化博物館(廣州亞運會亞殘運會博物館)經過前期調研,在今年6月份充實了廣州亞運主題展的“廣州馬術場和無疫區”展示區域,調整總面積約60㎡的展區用于展示廣州從化賽馬場內容,展線約21米,圖文展板共38塊,展品約33件(套)。展覽內容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廣州馬術場與無疫區建設,概述廣州馬術場建設歷程,以及內地首個無疫區建設和亞運會期間的使用情況;第二部分為廣州亞運會馬術競賽場地賽后利用,概述廣東省、廣州市與香港賽馬會賽后合作情況,詳細介紹香港賽馬會從化馬場建設、功能布局、開幕典禮以及2019從化馬場速度馬術比賽等;第三部分為廣州從化馬場建設里程碑,系統梳理從化馬場建設過程中的大事記。隨著從化馬場賽后利用展示內容的日益豐富,該館將在加強粵港澳體育文化交流中起到更加積極的作用。
走“體育文化+藝術”新路
助力從化馬場賽后利用展
在充實了“廣州馬術場和無疫區”展示內容之后,為進一步呈現“廣州亞運遺產”從化馬場這一鮮明的文化價值體,該館又與華南農業大學藝術學院聯合舉辦了“粵港澳大灣區馬文化歷史展暨廣州亞運會從化馬場賽后利用展”。展覽內容主要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中國馬術運動的發展歷程,以點帶面地呈現中華馬文化;第二部分是廣州與馬術運動的歷史淵源,梳理從化馬場的建設歷程,以及在此上演的精彩賽事;第三部分為展現廣州馬術產業推動大灣區旅游、體育、文化發展的愿景,一個以“馬”為特色載體的,集文化、旅游、娛樂于一體的“特色小鎮”雛形正在形成,廣州亞運遺產——從化馬場賽后利用,這顆璀璨明珠正在煥發出新的光彩!
“賽馬”題材佳作萃集
名家助力體育文化交融
本次展覽得到了中國國家畫院國畫院原副院長、南京書畫院原院長范揚,香港天風畫會主席梁基永博士等一批內地及香港地區藝術名家的鼎力支持,助力體育文化交融。
此次展覽的參展作品突出了嶺南同根、粵港共融的主題,展出了范揚、黃永玉、蔡文星、孫戈、盧小根等24名藝術名家創作的“賽馬”主題作品約30幅(尊),以及由第16屆廣州亞運會官方制服總設計師、華南農業大學藝術學院院長金憓教授參與設計的馬術運動服飾手稿,充分體現了粵港藝術家的才藝,促進了粵港兩地的體育文化交流與合作。
對此,廣州市美協副主席孫戈表示,廣州亞運場館從化馬場作為現象級“網紅”,激發了他們的創作靈感,已經成為了備受藝術家青睞的創作題材。近年來,眾多藝術家通過自己的筆墨追溯大灣區深厚的人文傳統和體育底蘊,創作了大批以“賽馬”為題材的優秀作品,以不同的視角描繪了廣州從化馬場的磅礴氣勢,以筆墨情趣謳歌大灣區建設,給人們帶來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景。廣東第二師范學院美術學院院長盧小根三易其稿,反復斟酌,創作了形和意共融的《躍馬春風》組畫。遠在江蘇宜興的紫砂壺名家秦永強也專門為這次展覽創作了《竹馬青梅》壺。在今年2月舉行的 “2019浪琴表香港馬術大師賽”上,代表香港馬會的青少年馬術隊騎手鐘子翔摘下桂冠,范揚有感于香港賽馬運動新人輩出,成績優異,專程創作了中國畫《鐘子翔馬術》,這幅作品也亮相本次展覽。范揚表示,他生于香港,對粵港有著深厚感情,也創作了一批體育題材的作品,期待著能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體育文化事業的建設出一份力。
編輯: 陳偉峰掃一掃加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