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人:舒工
手機:13726017833
qq:64407753
地址:廣東省中山市三鄉鎮烏石村萬里路2號16卡首層
發布時間:2018-04-25 19:35:58
2015年初,越來越多上市公司開始轉型、進軍體育,資本帶動體育產業新一輪上漲。2015年3月,《中國足球改革總體方案》正式出臺;7月31日,北京及張家口申辦冬奧成功;8月,《中國足球協會調整改革方案》公布。9月下旬,中超版權賣出80億價格,再次引爆體育板塊,方正傳媒楊仁文團隊判斷,產業爆發的標志性時點已經出現。
體育知識產權及場館是行業崛起基礎
全球體育產業,整體規模1.5萬億美元,競賽表演業約占10%,用品占40%,服務占50%。美國體育產業占全球1/3,為5000億美元,競賽表演業約占10%,用品業占30%,服務業占60%,體育服務業極其發達。中國體育產業,2014年增加值約4000億人民幣,占GDP比重約0.6%,遠低于美國及一般中等發達國家1.5%的水平,與46號文提出的5萬億總產值(2萬億增加值)相比,是10年5倍的發展空間。
體育產業,包含實物性、觀賞性、參與性消費,橫跨傳媒、服務、用品等行業,產業鏈長、環節多。在中超、CBA、中網等國內賽事未崛起之前,我們也熱衷于競技水平、觀賞性更勝一籌的北美四大聯盟、歐洲五大聯賽,但同電影產業一樣,只要國內賽事稍有起色,本土情結一定能讓國內賽事媲美國際頂尖賽事!
場館之于體育產業,如同院線之于電影產業,同樣重要。根據最新的全國體育場地普查,中國人均體育場館面積僅1.46平方米,與美國、日本人均15平米以上的國家相比,是10倍以上的差距。
場館不僅要承載賽事,更多的中小型場館、社區健身中心起到承載人們體育運動鍛煉需求的作用。如今在一二線城市,要訂個交通方面的羽毛球館、籃球場、足球場,是多么難的事情!而其實,在寸土寸金的香港,并不會覺得訂體育場館是很困難的事情,例如堅尼地城、石塘咀、西營盤等小的行政區域,都會有社區綜合大樓,一樓賣菜、二樓食肆,三樓以上是圖書館、體育場館等公共設施,并且可以在網上方便預定,十分方便,價格也非常便宜,不少公寓住宅即使本身是牙簽樓,也會配有健身房等設施。
國內這些年承辦各類大大小小的國內、國際大型賽事,大型場館設施相對不算匱乏,而中小型、社區型健身場館卻遠遠無法滿足需要。46號文要求到2025年,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平方米;鼓勵社會力量建設小型化、多樣化的活動場館和健身設施;要求新建居住區按標準配套群眾健身設施,存量居住區須改造完善。我們相信,2平方米只是一個階段性保底目標,體育知識產權一旦帶動體育運動需求崛起,供給提升也將是爆發性的。
體育產業鏈,源頭是體育知識產權,往后依次是體育中介、體育媒體、體育場館、體育硬件、體育服務及體育衍生業。我們將全球體育產業鏈代表性公司及市值呈現在一張圖上,會發現體育硬件、媒體領域誕生了市值數千億的大公司,Nike市值超過1100億美元,ESPN市值約500億美元,頂尖的體育賽事(NFL)一年營收96億美元,頂尖的體育俱樂部(皇馬)估值約30億美元,頂尖的體育中介公司,估值在20億美元左右,體育服務領域,連鎖健身誕生過估值40億美元的Lifetime Fitness,體育用品Fanatics估值超過30億美元。
我們相信,在中國,體育產業鏈各環節,尤其是媒體、硬件、服務領域,都有機會誕生市值百億、甚至千億的上市公司。
體育賽事知識產權的帶動作用
沒人參與,體育運動只能是運動,比如舉重、摔跤;一旦有人參與了,就成了產業。回想當年為什么開始打籃球?一部灌籃高手、一個NBA,再加上喬丹、科比、姚明、詹姆斯...帶起的是龐大的籃球產業鏈。體育賽事收入來自三塊,版權(轉播權、衍生)、比賽日收入、廣告贊助,比例通常為4:3:3,具備全球影響力、能實現全球銷售的賽事,商業贊助及轉播權收入占比更高。在賣出5年80億之前,中超聯賽轉播收入一年僅8000萬元左右,聯賽整體價值20億元,60%以上來自冠名及贊助商。由于體育賽事知識產權的稀缺性,中超的商業價值先于觀賞價值獲得認同。此次80億背后的邏輯,其實是轉播收入理論上應與廣告贊助收入規模持平甚至更高。
在分析體育賽事知識產權時,有分析框架可循:
第一,是否符合體育運動發展趨勢,體育運動起源大多是對戰爭、生存、勞作的模擬,對于現代人來說,游戲是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電競就是對現代人生活場景的模擬,如果能大眾化兼顧參與度,從體育運動角度,無疑將成為一個巨大的項目,尤其在中國,游戲迅速發展為1500億量級的行業,冠絕全球,電競可能成為中國文化輸出國際的代表性體育項目;
第二,是否符合馬斯洛需求理論,從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到自我超越,體育項目的發展潮流也遵循這樣的軌跡,奧運會早期的許多項目對應的都是生理和安全層面的需求,比如走、跑、跳、標槍、鉛球、拳擊、游泳,我們所處的時代,代表社交需求的足球、高爾夫、廣場舞、路跑等項目崛起,更往上的電競、馬拉松、智力運動、戶外、鐵人三項,則可能成為未來熱門項目;
第三,運動所處的發展階段,從運動產生、規則制定、賽事分級、職業化、后職業化、商業化到后商業化,即使是有潛力的項目,在錯誤的階段投入,帶來的結果未必好;
第四,文化輸出的考慮,歐美文化強盛時期,統治力同樣體現在對于運動項目的話語權,大部分奧運項目,起源的國家都是歐美國家;
第五,賽事本身分析框架,從賽事角度,要看團隊/個人項目、對抗性、懸念性、節奏/速度、是否有代表性的體育明星等方面;從聯盟角度,要從賽制、分配制、所有權、商業運營方面去看。
體育中介完全圍繞體育競賽表演業提供服務
對體育中介存在的價值,可以從專業性和交易成本兩個角度去理解。體育中介業務門檻不低,不但要擁有對接上游體育賽事的資源和能力,還要對接品牌、體育媒體的需求,匹配價值,尋找結合點;需要對國際、國內體育環境、賽事影響力、傳播價值、覆蓋人群特征有深刻的理解。
按收支兩條線看,競賽表演業主要收入為版權、營銷、門票,中介的工作內容完全圍繞三方面開展,分別是對接資源方和廣告主撮合體育營銷贊助、體育門票規劃、咨詢或代銷、體育版權交易撮合及分銷等;從支出端看,競賽表演業支出主要是球員工資,通常達到50%,中介做的是運動員合約經紀及商業贊助經紀,合約經紀中介一般抽傭3%-5%,商業贊助經紀抽傭約15%-20%。
體育中介發展的前提,首先是競賽表演業的繁榮,其次是法律對中介行為的保障,再就是運動員的職業化及收入的提升。中國目前完全職業化的只有足球,籃球、網球、羽毛球屬于半職業化,所以國內經紀業務的爆發尚需時日。
全球競賽表演業市場,版權業務規模350億美元,其中北美190億美元,占比超過50%,中國版權業務收入如果不考慮此次中超80億新合同,整體不超過50億,不少體育賽事還處在付費上媒體的階段。
全球體育票房業務也約350億左右體量,美國體育票房170億美元,而美國電影票房約110億美金,體育票房是電影的1.5倍,歐美地區,體育票房與電影票房的比例一般都是1.5-2倍之間,亞太地區約0.5倍,而中國體育票房近3億美元,電影票房今年已沖擊450億元(約合70億美元),如按1.5倍計算,中國體育票房潛力應在85億美元,即使按0.5倍計算,也是35億美元,有著10倍以上發展空間。
全球體育贊助市場規模450億美元,占全球贊助市場近80%,北美贊助市場近160億美元。北美廣告市場近1700億美元規模,其中體育廣告近350億,占比20%。中國體育贊助規模占中國廣告市場僅1%,而這個數字在北美是8.5%,亞太地區是7.5%。全球體育經紀業務規模,根據我們的粗略測算,約在100億美元左右,在中國,當前體育經紀業務規模可忽略不計。
體育媒體是體育賽事知識產權的運營平臺和價值放大器
體育媒體在產業鏈中地位極其重要,原因在于體育賽事都是直播、懸念性強、時效性強,需要媒體同時間大量曝光放大賽事價值。奧運會版權價值的崛起,完全伴隨著媒體技術的發展和應用。體育賽事資源方對于體育媒體的訴求,不僅在于版權銷售收入,還在于對擴大版權影響力的要求。
體育賽事知識產權大都經過免費擴大版權影響力、版權收費、競爭引起版權價格暴漲、每年穩步增長幾個階段。海外體育版權市場成熟,版權分銷非常系統、專業,體育賽事拆分成不同的場次、權益包,銷售給不同媒體機構,媒體通過用戶付費訂閱、廣告等實現收益。
以全球體育媒體巨頭ESPN為例,每年100億美元收入,60%來自用戶付費訂閱,30%來自廣告收入,其平臺上擁有的1億訂閱用戶,構成穩定的收益基礎,再加上強大的母公司迪士尼,支撐ESPN不斷以高價獲取體育賽事版權。
在中國,體育賽事付費觀看習慣并未形成,想通過知識產權直接實現付費訂閱的嘗試也已以失敗告終,這是中國體育媒體發展的一大阻力。另外,由于中國體育媒體市場競爭剛剛起步,類似ESPN這樣掌握巨大用戶份額的平臺尚未出現,頂尖賽事在國內的價值還處在上升通道,從目前全球頂尖資源方的國內合作情況看,更注重的是版權影響力的擴大。
中國體育媒體市場,分為以央視CCTV5、文廣五星體育為代表的傳統媒體陣營,以樂視體育、PPTV第1體育、騰訊、優酷土豆為代表的新媒體陣營、以新英體育、體奧動力為代表的資源代理陣營,由于傳統媒體賽事承載能力有限,目前看來新媒體機會更好,新媒體觀賞體驗的問題,也能通過智能電視屏等得到解決。
體育用品業和體育服務業發展空間巨大
體育產業鏈的下游,場館、硬件、服務、衍生等行業。未來中國體育消費崛起,產業鏈下游硬件、服務都是擁有巨大發展空間的產業,可以容納不少百億以上、甚至千億規模的公司。
體育用品業,從Adidas、VF、Nike、Under Armour、Lululemon、Gopro到Fitbit,在往更垂直、細分、專業的方向發展,Under Armour的例子向我們證明,體育用品這個看似格局已定的行業,其實并非不可顛覆,110倍的PE并不說明Under Armour只是一個概念股,其在北美地區銷售已實實在在地超過了Adidas,在互聯網健身領域的布局,構建起擁有1.2億用戶的社區,即使從廣告角度,也是一筆劃算的買賣,更別說獲取用戶健康運動數據,開發智能運動服裝的預期了,看過UA的廣告,估計會對智能運動服裝的未來腦洞大開。Lululemon這個專賣瑜伽服裝的加拿大品牌,也用超過70億美金的市值,刷新人們對小眾細分市場空間的概念。
中國體育用品行業,經歷2008年奧運會史無前例的發展機遇,趕上一波體育用品的上市潮,目前正經歷品牌、科技轉型升級之路,借助中國體育產業發展的新機遇,以“產業布局,產品變現”的邏輯,注重產品對細分運動市場和人群的覆蓋,才能逐漸探索形成自己的特色,而海外細分領域品牌收購,也是中國體育品牌快速占領細分市場及運動人群不錯的選擇。
體育服務業,不得不提健身業,全球健身俱樂部市場規模840億美元,會員數1.45億,俱樂部18.4萬個,美國健身俱樂部市場規模242億美元,會員數5400萬,俱樂部3.4萬個,俱樂部會員人口滲透率高達17%,每百萬人擁有的健身俱樂部為109個!中國健身俱樂部市場規模不到21億美元,會員數388萬人,健身俱樂部2670個,俱樂部會員人口滲透率僅0.3%,每百萬人擁有的健身俱樂部僅2個!根據我們的保守測算,中國健身俱樂部市場也是千億級的市場。
美國互聯網健身市場也發展得如火如荼,教練/工具類、場館類、軌跡記錄類、綜合健康管理類、特色類產品非常豐富,健身人群各取所需,愛自己練的可以看視頻練或遠程與教練對接;需要專業服務的,約上教練去周圍的場館練;喜歡團課的,99美元包月無限次數練;軌跡記錄軟件能協助記錄、分析數據。中國體育創業領域,互聯網健身是僅次于足球的熱門領域,基本美國有的產品模式,國內也不缺,只是國內產品承擔的除了服務功能,還有市場培育功能。其他體育服務市場,體育旅游、體育培訓、體育彩票都是大市場。
總結46號文頒布一周年:政策及資本開啟體育產業盛宴
10月20日,正值體育46號文出臺一周年,我們看到政策層面持續兌現利好,競爭環境改善,市場化步伐加快,商業價值凸現;體育創業氛圍濃郁,賽事、媒體、社區、場館、O2O、智能硬件領域多點開花,足球、健身、搏擊、電競等項目領域模式紛呈。
一級市場對優質體育項目爭奪激烈;萬達、阿里、騰訊等企業巨頭紛紛進軍體育,對體育人才求賢若渴,而盈方體育、鐵人三項、海外俱樂部、以及盛傳的中國資本收購WSG、F1的消息不絕于耳,國際體育并購市場風起云涌;二級市場,多家上市公司明確進軍、轉型體育產業,在體育資源端通過成立合資公司、取得賽事運營權等方式,各顯神通,跑馬圈地之舉不斷,不少公司體育產業鏈布局已現雛形,通過成立體育產業基金,孵化優質C端項目,布局體育消費大未來。政策和資本的雙輪驅動下,二級市場開啟了體育產業盛宴。
二級市場投資者逐漸加深了對產業邏輯和空間的理解,通過資金推選出新的龍頭公司。而體育文化的培養、競技水平的提升、運動人口的培養、消費習慣的培育,才是體育產業真正長期要走的路。2015年10月18日,習主席在對英國進行國事訪問前,接受路透社采訪,再次對中國足球寄予厚望。方正傳媒楊仁文團隊相信,足球產業在中國前景廣闊,足球將成為體育產業改革之排頭兵,帶動其他體育項目改革及市場化。
掃一掃加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