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人:舒工
手機:13726017833
qq:64407753
地址:廣東省中山市三鄉鎮烏石村萬里路2號16卡首層
發布時間:2018-04-25 19:34:11
重金打造智能場館,強勢冠名北京國安,三億收購章魚TV ......樂視在體育領域中的一連串動作讓人目不暇接。2月23日,樂視體育又宣布與體奧動力達成全面戰略合作關系,并斥資27個億拿下中超未來兩個賽季獨家新媒體轉播權。盡管在當前互聯網巨頭涉足體育產業并不新鮮,但如此大張旗鼓的樂視仍然讓人為之側目。
樂視體育到底在折騰什么?這個問題在幾個月之前恐怕還沒有人能夠給出清晰的答案,但隨著樂視在體育行業中緊鑼密鼓的布局,問題的答案已經愈發清晰。籠統地講就是通過購買賽事版權控制產業上游內容,通過完善線上直播平臺控制內容分發渠道,通過建立線下場館完成賽事的承接與落地,同時與樂視視頻、樂視商城等資源全面對接,最終在樂視大的生態體系之下建立一個獨立的互聯網+體育生態。
“互聯網+體育”生態究竟是什么?
從整個產業的構成來看,體育產業無外乎體育場館等基礎設施建設、賽事直播等體育內容運作、體育賽事的承接與落地以及體育器材與周邊的制造與售賣這四個大的方面。如果回溯樂視在體育產業中的一系列動作可以發現其基本上是圍繞這四個方面來展開的。
樂視在過去一年中一直在重筆墨渲染“生態”的說法,而生態的本質實際上是產業鏈不同資源的整合與再次分發,建立生態的過程實際上也是構筑行業競爭壁壘的過程。通俗來講就是別人能做的我能做,別人不能做的我也能做,來自行業、商家乃至用戶的所有需求都能夠在這個生態之下完全消化掉。樂視體育在過去兩年中所做的任何事情其目的都是為了充分消化掉這些需求。
我們不妨在樂視體育這個大的沙盤面前做一番預演。假設現在足球市場異常火爆,事實上也的確如此。樂視體育想承辦一場常足球賽事,起碼要滿足兩個基本條件,既球隊和場館,這兩個條件樂視體育都滿足了,同時通過樂視視頻消化掉內容分發需求,而承載這些內容的設備載體,又與樂視電視、手機等終端設備對接,在這個基礎上,當用戶有購買體育器材以及周邊產品的需求時,這個需求又被樂視商城消化掉了。
在每一個消化不同需求的環節中都存在著巨大的商業空間,比如賽事的招商,線上直播平臺的廣告收入,探索觀看體育賽事的付費模式,當然也包括來自電商的收入。當一個所謂生態既能夠充分消化掉不同需求,又能在消化需求的基礎上實現盈利。我認為這就是一個良好的“互聯網+體育”產業生態。
無論從運作模式還是商業模式上來看,這種生態是對傳統體育產業的徹底顛覆,舊的模式走不通了,新的模式逐漸成型,從而深刻改變體育產業的供給結構,內容的產出方式,分發方式以及用戶的消費習慣。在我看來互聯網+體育的本質正是體育產業的供給側改革。
體育產業的供給側改革迫在眉睫
年初,國家針對當前中國經濟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了供給側改革的號召。那么就體育產業而言,是否存在與房地產、制造業等共同存在的供給結構調整的必要?我認為是有的。
首先,從當前國內體育產業的現狀來看,主要存在幾個明顯問題:
一、基礎設施建設薄弱,場館保有量無法滿足體育賽事落地需求,繼而無法滿足需求側參與賽事、觀看賽事等方面需求;
二、低質量、低水平賽事內容(包括盜版內容)供給過剩,而高水平、高質量內容供給不足,導致產業整體有效供給不足;
三、移動終端設備普及,內容分發渠道去中心化、碎片化特征明顯,傳統內容分發模式與用戶需求脫節,導致“供需錯位”問題嚴重;
四、傳統模式互動性較差,已經無法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
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對體育產業供給側進行結構化調整,我認為互聯網是核心工具。原因在于傳統體育產業模式之所以顯得陳舊過時,正是因為互聯網技術的成熟與應用,以及智能終端設備的全面普及所導致的。體育產業只有順應互聯網時代發展,順應用戶需求變化及時作出結構調整才能夠保持良性發展。
樂視在體育產業中的布局固然有其商業目標上的考慮,同時也為互聯網優化傳統體育產業提供了一個范本。23日發布會上,劉建宏在談到體育賽事直播模式的轉變時特別強調了一個詞“首次”,即中超賽事直播第一次以網絡直播的形式出現,并基于互聯網高互動性的特點全面滿足用戶個性化交互需求。
這個“首次”意味著體育產業結合互聯網工具進行的全新而大膽的探索,同時也揭開了體育產業供給側全面改革的序幕。
掃一掃加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