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人:舒工
手機:13726017833
qq:64407753
地址:廣東省中山市三鄉鎮烏石村萬里路2號16卡首層
發布時間:2018-04-25 19:33:18
北京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
2008年是中國體育史上的一個重要節點——北京奧運會上51枚金牌的輝煌成就,讓中國體育攢足了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的資本,“群眾體育”和“全民健身”的概念逐漸深入人心。民眾在心理上對于奧運金牌的強烈渴望,已經部分轉化為對自身參與體育活動的追求。
2015年則是中國體育史上另一個重要節點——國務院2014年發布《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體育產業的颶風在2015年猛烈席卷了傳統體育產業。新興的體育產業脫離開體育的傳統范疇,與文化、教育、經濟和健康產業相互融合,成為中國經濟的最新增長點。
2016年體育產業仍在孕育階段,但民眾期待的是,在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的轉型期,體育產業能拿出最佳的表現來回報社會。
在2016年開年之際,下面梳理出體育產業藍海中的三大“熱點盲區”,希望新一年中國體育產業的發展,可以成為新時代的惠民工程,中國體育產業的發展,能夠以國際化的標準打造出國際化的品牌。
社區體育是體育產業中的隱形金礦
濟南一所學校的運動會開幕式
一年前,家住北京市通州區的孫垂鳳創辦了“巴迪教練”——這是一個旨在推動兒童、青少年參加社區體育的項目。并非專業體育教練出身的孫垂鳳,憑借一顆父親對子女健康成長的期盼之心,自學體育教學方法,希望為社區的孩子們提供運動指導和一起參加體育運動的機會。
“現在的孩子太缺少運動了。”孫垂鳳對孩子們普遍缺乏鍛煉的現狀感到擔憂。在分析孩子們缺少運動的原因時,孫垂鳳發現,中國的社區體育基礎太過薄弱,孩子們放學后,很難在家門口參加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
孫垂鳳說,現在的家長已經不太可能再像從前那樣,放任孩子自己在外面玩。在社區體育缺少組織、沒有指導的情況下,自然很少有孩子在小區里參加體育活動。
近一年來,“巴迪教練”項目逐漸獲得了不少家長的青睞,參加活動的孩子越來越多,這讓孫垂鳳堅定了做兒童社區體育的決心。孫垂鳳發現,越來越多的家長已經意識到,孩子需要參加體育運動。
為改善學生的體質,我國絕大多數省(區、市)教育部門都在中考設立了體育考試項目,出于“應對考試”的目的,不少家長開始支持孩子在放學之后參加體育運動。
還有一些體育運動與人的生存能力相關,比如游泳。家長為了讓孩子多掌握一些應對危機的能力,也愿意讓孩子在業余時間參加體育運動。
另外,一些家長在發現孩子的身體出現病癥傾向,如肥胖、視力不佳、脊柱側彎、身體協調性差等之后,也迫切希望孩子通過參加體育運動來改善體質。
盡管需求在增加,但相比英語、奧數、藝術等各類課外輔導班,孩子們能就近參加的社區體育培訓活動還是少得可憐。
在中國體育產業開啟“黃金時代”的這一年,引起全球關注的“大手筆”接二連三,社交類、平臺類的創業項目更是層出不窮,但像“巴迪教練”這樣瞄準社區體育的項目,還顯得比較稀缺,社區體育更像是一個亟待開發的富礦。
在國家層面,政策制定者其實已經注意到社區體育是全民健身和體育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
國家體育總局局長劉鵬近日在《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年)》實施效果評估報告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未來各級政府和體育部門要為老百姓提供更多的中小型、可就近使用的公共體育場地,方便老百姓在家門口參加體育活動,其中,新建居民小區必須配建公共體育場地和設施。另外,體育部門也將加大力度進行體育基層社會組織的建設,提高群眾性體育活動的組織水平。
與社區體育相關聯的,還包括體育場地和設施的提供維護、師資培訓等領域,也有巨大發展潛力。
記者曾在北京市東城區體育館路街道采訪,當地街道辦事處所屬的體育場地設施曾長期得不到有效利用,但在向社區開放之后,體育場地設施的使用率大大提高。不過,政府部門不可能直接組織管理社區體育活動的開展,第三方的介入就成了很重要的一環。
社區體育的活力一旦被激發,師資保障也是不可缺少的條件。在西方國家,社區體育的師資主要就來自社區居民,那么,誰來為這些社區居民提供培訓呢?
記者曾在今年年初采訪過英足總教育部和國家足球教育中心教練考核部主任尼古拉·派克,據他介紹,在過去10年時間里,英足總共培訓和認證了40萬名教練,其中80%~90%是孩子家長,他們就是活躍在各個社區的青少年足球活動的教練。但目前在中國,體育師資要么是指學校老師,要么是指專業教練,面向廣大普通群眾的體育師資培訓和認證依然未能形成科學化、系統化的體系。相關培訓市場的開發仍是一塊處女地。
當然,中國社區體育的發展也面臨一些挑戰:一個人如果沒有時間,顯然也就不可能參加體育活動。如何把孩子從電視機前、電腦前、各類文化課培訓班中解放出來,如何讓年輕人從“手游一族”變為運動達人,都是體育產業從業者需要考慮破解的問題。
空氣污染是另外一個難題。在陽光下運動本應是體育的自然屬性,但如果天氣條件常出現嚴重污染,社區體育就需要更多的室內體育場地設施,這也涉及到室內體育場地設施的空氣凈化問題。
但無論如何,中國社區體育的發展潛力和發展方向都是毋庸置疑的。隨著社會體育條件的改善,與社區體育相關的領域必將成為體育產業新的增長點。
培養體育文化基因其實是大市場
滑雪運動越來越受歡迎
“‘體育文化’不應該是一個孤立的概念,它和競技體育以及群眾體育緊密相連不可分割。在體育產業熱潮中,人們對體育文化的認知尤為重要,因為體育文化恰恰是體育運動中非功利性的組成部分,是用來制約體育過度功利化的精神內核。”華南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教授盧元稹告訴記者,“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中國的所謂體育產業幾乎完全忽視了對體育文化的培育和傳播,其實這應該是體育行政部門提供給民眾的公共服務內容,這部分內容缺失造成的惡果,就是我們現在還需要去探討如何確立體育文化的根基,如何制作與體育文化相關的優秀產品,如何讓體育文化在體育產業的熱潮中完成定位”。
“文化基因”的概念始于20世紀50年代,西方學者借此概念描述社會行為習慣的傳承,具體到體育產業領域,體育文化基因更多表現為民眾對體育精神的理解——體育產業的核心內容是體育表演業,是懸念叢生的職業聯賽,但只有擁有強大文化基因的體育表演賽事才會被更好并更大范圍地傳播。
“NBA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美國是職業體育最發達的國家,他們的籃球、冰球、棒球、橄欖球早就是民眾生活的組成部分,爸爸媽媽帶著孩子一起進行體育鍛煉、一起觀看體育比賽,這是他們的生活習慣。”盧元稹說,“這種家庭生活習慣就是體育文化的呈現形式,在他們的觀念里,體育就是生活的組成部分”。
目前NBA聯盟最炙手可熱的巨星庫里,剛剛被美聯社評選為2015年全美最佳運動員,在接受采訪時庫里認為,他打球的目的,是為了“找到一個既能做好事又能對生活產生影響的平臺”。事實上,就在聯賽的緊張節奏中,庫里仍然在兩天前帶著他的家人來到客場比賽地的一所教堂,向奧克利當地大約400個家庭分發食物和生活用品——在NBA推廣過程中,“垃圾話”正在被新一代運動員積極的斗志取代,球場斗毆等惡性事件的當事人,無一例外會受到重罰,這正是如今聯盟官方希望藉由NBA聯賽向外界傳遞的核心價值觀,也是NBA之所以能在全球范圍內得到廣泛認可的文化基因。而在接受了NBA傳遞的文化基因之后,更多的年輕人終于可以慢慢體會到職業體育運動中沉淀著的樸素情感。
“體育文化表現在方方面面,它本身就是一種社會行為,任何成熟的體育項目都有自身的文化因素包含在里面。”著名英超解說員劉嘉告訴記者,“比如上周英超聯賽曼聯主場對切爾西(數據)的比賽,這兩支球隊的球迷很有意思,切爾西球迷喊的口號是‘周四晚上要看第五頻道’,這是諷刺沒有歐冠資格的曼聯只能打歐聯杯,歐聯杯的比賽是周四晚上,曼聯球迷喊的口號是‘降級,降級’,這是諷刺切爾西現在淪落到保級區。我覺得這就是英超聯賽培養出來的一種球迷文化,和英國人一向自詡有紳士風度的社會氛圍有很大關系,球迷更愿意以一種幽默的方式來諷刺對手,這就和中超聯賽明顯不同,也正是因為有這種良好的足球文化作基礎,再加上轉播手段的精美包裝,英超聯賽才能在全球賣出70億英鎊的價格(3個賽季)。”
“起步價”就高達5萬億元規模的中國體育產業市場,在過去的一年里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上百億元的資本通過各種渠道大規模不斷流向職業、專業體育賽事,“入股”和“購買賽事版權”成為最直接的投資手段,但體育價值觀的塑造和傳播方面卻未見大手筆參與其中,“文化是‘無用之用’,一旦體育文化成為中國體育產業的盲區,這種‘大躍進’式的投資熱潮一定會缺乏持續性。”盧元稹說。
“因為見效慢,培育體育文化需要極大的耐心,這是一個栽樹的艱苦過程,不是一個乘涼的享受過程,所以,沒什么人愿意在這方面下功夫。”體育評論員王奇說,“沒文化是很可怕的一件事,甚至會在道德層面影響我們作出正確的判斷。現在我們能看到不少體育文化公司或體育文化基金,他們的主要業務和基金的投向,還都是見效快的競賽項目,馬拉松也是如此,做馬拉松就要做比賽,否則不賺錢,真正把精力用在開發體育文化底蘊上的公司,幾乎就沒有。”
“引導廣大人民群眾培育體育消費觀念、養成體育消費習慣。積極支持形式多樣的體育題材文藝創作,推廣體育文化。弘揚奧林匹克精神和中華體育精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此,體育文化的產業輸出,并不局限于課堂教材、文學作品、影視制作,其“平等、努力、團結”等價值觀的傳遞,應該成為中國體育產業在迅猛發展的大時代中不偏離航向的保證。
“互聯網+”的藍海讓體育產業波瀾壯闊
資料圖
“在那么大的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
自從國務院頒布《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46號文件”)后,投身體育產業的創業者便經常以此調侃自己的選擇,可對于從5年前便一直“蹲著等風來”的創業者李鶴而言,這句話除了感謝機遇之外,還有著另外一種暗示,“現在大家確實借勢飛上去了,但風能刮多久,誰也不清楚,等風停了還能繼續發展,才算真正的成功。”
46號文件“到2025年中國體育運動人口達5億,體育產業產值5萬億元”的目標,讓現在總規模約3136億元的體育產業成為眾多投資者和創業人眼中的“藍海”,“互聯網+”的宏觀技術背景更像一針催化劑加速了阿里巴巴、樂視等互聯網巨頭紛紛大手筆資本運作布局體育產業,中小創業者進入體育產業的熱情也隨之達到歷史頂點。
李鶴便是其中之一,從5年前不知把“女性運動”相關內容放置在門戶網站“女性”板塊還是“體育”板塊的茫然,到如今利用一個App去實現都市女性的體育社交,“風來了”的變化讓她看到了體育產業“機遇大于挑戰”的一面,“國內體育產業的欠賬太多,但越是看不到邊的東西越有發展的可能性,所以目前看上去還很浮躁,而且隔三岔五就有‘90后創客融資百萬’的消息不斷把泡沫推上去,泡沫下面都是創業者急于圈錢、投資人急于脫手的狀況”,她還清楚地記得,在一次創業論壇上有人在臺上問:“誰能解釋什么是O2O?”臺下有人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投資人喜歡O2O,你就說自己是O2O。”
“只有依賴資本投入,體育創業者才能在起步階段做大甚至存活。”北京體育大學管理學院體育經濟與產業教研室副教授李艷麗表示,“資本”實際上拓寬了體育類中小企業融資的渠道,同時也加速了市場的優勝劣汰,“大魚吃小魚的現象只要對行業有良性促進,也不算什么壞事。”尤其不同于資本積累較為豐厚的企業多涉足版權及賽事,使用率高、在創新和投入上相對較低的App則是多數中小創業者進入體育產業的敲門磚。李艷麗認為,“大家的目的是多元化的,如果產品適用的領域功能固定,在面對信息技術企業拋出的橄欖枝時,反應不一,有人愿意被收購,然后再進行下一步開發,有人開發產品就是為了出售,有主動、有被迫,最終雙方各得其利就行。”
“這就像煮了一鍋飯,可以自己吃,也可以賣給別人吃。”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白明表示,領域重合讓大企業和中小企業既有競爭也有良性互動,在理性看待市場進入和退出的同時,中小創業者也要善于發現機遇,“細分領域給了中小企業更多的空間,尤其借助互聯網平臺能體現出經營者的不同特點和優勢,沒有這個平臺,很多小企業面對大企業的競爭,很難找到差異化,而互聯網恰恰讓中小創業者在大企業做不了、不屑于做的領域更能創造具有獨特性、接地氣、具有引領模式的產品。關鍵是先要‘沉下去’,才能找到發展機會。”
“實力雄厚的企業入場并未對我們的空間造成擠壓,反而有助于把垂直領域做好。”創業者王海英正是愿意“沉下去”的人。經過多年“兼職創業”后,她最終把目光鎖定大熱的足球,“我們白天做產品研究運營,晚上挨個兒跑球場和球迷聊,去看真正愛足球的人需要什么。”以前對足球沒興趣的她,如今成了用戶口中的“球姐”,同時也成為一款兼具賽事報名、找教練、找球場、找球隊及運動商城等功能的App的創始人。
但反復研讀過政策的王海英發現,“一開始,政策落地后并沒有宏觀上的變化那么快,民間足球俱樂部等主體沒有規范,創業者也不知道怎么選擇,2015年大部分時間處于‘有政策但不知怎么入手’的盲目階段。”好在這個階段并未持續太久,“運作一段時間,也漸漸摸索出怎么推進產品的輪廓了,2016年‘怎么落地’應該能更清晰。”
“試水”時間短于預計,王海英認為與市場對資本及創業者的篩淘有關:“以往沒有體育產業基金,現在不僅有體育產業基金甚至有單獨的足球產業基金,不過,大多數投資經理只有金融或互聯網的從業背景,對一些有傳統足球資源的項目反而不看好。同時,不少從足球領域出來的傳統創業者也在走極端,要么排斥、要么盲目接受‘大數據’等互聯網概念,但拿到用戶數據后又不知道怎么用,所以,很多體育創業者還處在膠著的狀態”。
最近,有一批IOS工程師流回市場,這讓王海英意識到,“風口過了,一批沒融到錢或第二輪融資沒戲的項目開始退出,投機的小資本也被篩淘出去,留下來的投資方趨于理性。”這一點,從她接觸的投資方也能覺出變化,“盡管目前熟悉足球產業的資本持有者不多,但現在主動來找我們的,都是很了解足球的。”
王海英提及的意識壁壘,正是互聯網和體育中間那個“加號”薄弱的原因。李艷麗也有同感,“我們一直在培養人才,只是他們對于現在的體育市場需要什么并不十分明確,對‘資本’和‘互聯網+’概念的認識比較模糊。作為一個新興產業,必然會經歷三五年混沌時期,5年后,行業的發展相對來說會規范很多。”
“只要創業就是寒冬。”李鶴說,政策與市場環境的變換對創業者都是相對公平的,最終決定存活的還是團隊的思維和產品的模式,從傳統行業轉戰到“互聯網+”體育的她笑稱:“領導的權威受到挑戰。”——傳統行業中的“老大”到了互聯網平臺要依靠“團隊互補”;扁平化管理的方式讓她“沒有自己的辦公室”;上下級劃分不明顯,各司其職,為適應“打法更快,調整戰略更快”;她不能按傳統企業“停在一個模式上”,而要“根據市場變化不斷更新模式”。
盡管身處寒冬,李鶴仍樂在其中,“互聯網+體育的創業是一門藝術,要有想象力,傳統行業的想象力不太用得上,有時候單用互聯網的經驗,也許就是束縛。”
掃一掃加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