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確說出個人信息,冠上各種“罪名”,再通過網上辦案,要求配合調查,但最終目的卻是轉賬“安全賬戶”,這是冒充“公檢法”騙子慣用的典型詐騙套路。近日,該類詐騙套路再次升級且持續高發。
典型案例
案例一:
10月24日,事主L女士接到一自稱廣西梧州市公安局“民警”的來電:你涉嫌利用身份證詐騙兩百萬元!
由于“民警”首先準確說出L女士的個人信息,使其對“民警”身份深信不疑。隨后,L女士根據指示來到某酒店開房,并下載“飛書聊天”APP配合開展“視頻辦案”。期間,視頻中一名身著警服的男子要求其將20萬元轉入指定“安全賬戶”核查資金流水。轉賬后,L女士迅速被對方拉黑。
案例二:
2021年10月27日,我區群眾Y女士接到一自稱茂名市公安局“民警”的來電:有人盜用您的身份參與洗錢犯罪,請配合調查!否則...
Y女士信以為真,遂根據對方要求設置了手機通話權限,又下載了“飛書聊天”APP配合“視頻辦案”和共享屏幕。期間,對方以保護事主資金安全為由,要求其點擊某陌生網頁鏈接填寫個人銀行卡、驗證碼等信息后,發現被扣費18萬元。
案例三:
10月28日,我區群眾X女士接到一自稱南昌市公安局“民警”的來電:你涉嫌詐騙犯罪!我們有“通緝令”要給你!
X女士半信半疑地添加了對方QQ好友,發來的“通緝令”與其個人信息完全一致。隨后,對方以協助調查證明“清白”為由,要求X女士錄制個人臉部動態視頻并下載“安全防護”APP填寫個人銀行卡、驗證碼等信息后,發現銀行卡被扣費15萬元。
不法分子的詐騙套路 你可要看清楚咯
1.初步騙取信任
嫌疑人通過網絡軟件改號,電話聯系當事人,并準確報出(通過非法渠道獲取)個人信息,以獲取初步信任。
2.引導開通屏幕共享或錄制臉部視頻
嫌疑人通過部分App自帶的屏幕共享功能或者視頻會議的形式,盜取個人隱私信息和驗證碼,或者指引拍攝臉部動態視頻用于各類犯罪活動。
3.轉賬“安全賬戶”
監控事主手機后,開始引導轉賬,一旦發現事主不配合,則通過偷偷獲取的驗證碼,在事主毫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轉賬操作。
警方提醒
“公檢法”機關不會電話、網上辦案,更不會要求提供所有賬戶信息,只要提到錢,一律掛掉,發現被騙,請及時撥打96110或110報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