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在“雙區驅動”巨大利好發展機遇下,廣東利誠檢測技術有限公司正式投資啟動總部建設項目。在市、區的共同努力下,該總部項目僅僅用時145分鐘,即完成了原本要182天的土地證辦理到施工許可證簽發流程,創下了中山項目建設“拿地即開工”的新紀錄。
“每個環節精確到分鐘,哪個部門稍微打個瞌睡,這件事情都完不成。”在2020年8月12日現場辦公時,市委副書記、火炬區黨工委書記陳文鋒表示,火炬區將按照“奮戰2020拼項目落地速度”的承諾,從個案中總結經驗,力求形成更加完善的機制,常態化運作出高效率、高水平。
“拿地即開工”是我市改革創新的一個縮影。剛剛過去的一年,我市不斷總結經驗、梳理流程、創新機制,推出企業代表制度常態化、優化營商環境、實施創新驅動“224”工程、鼓勵發展總部經濟、高端人才引育計劃、粵澳跨境支付等系列改革創新,重塑發展新優勢。
在減稅降費等穩企安商政策扶持下,華帝公司進一步加快創新步伐,生產更加智能化。 受訪者供圖
重商親商扶商,企業代表制度常態化
2020年2月9日,我市發布《關于應對疫情穩企安商的若干措施》(“穩企安商20條”)。緊接著,建立市鎮兩級經濟運行監測調度工作機制,持續開展“萬干扶萬企”活動,推動企業代表制度常態化。
企業有未來,中山才有未來。全市打響政務服務質量大提升攻堅戰,建設服務效率最高、管理最規范、綜合成本最低的營商環境高地。堅持重商親商扶商,以一流的政務服務和營商環境拴住企業的心、穩住企業的根。
2020年6月24日,我市召開中山市民營企業家代表座談會,強調要打好企業代表牌,覆蓋了全市3700家規上企業的企業代表制度要常態化堅持下去,并不斷改進提升,全心全意當好服務企業的“店小二”和貼心“保姆”。
岐江新城石岐總部經濟區推介會(資料圖片)。 本報記者 文波 攝
優化營商環境,市場主體突破46萬戶
“在中山開辦企業,已完全實現零跑腿,足不出戶,‘指尖辦照’,在資料齊全的情況下,當天可獲取營業執照。”廣東鉤玄工商代理有限公司是一家業務代理公司,對中山企業開辦進入“智能化時代”的現狀,其工作人員肖結瑩深有感觸。
2020年,我市進一步全面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不斷提升開辦企業便利度,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目前,我市開辦企業全流程平均時間已壓縮至1個工作日內,最快0.5個工作日辦結,部分甚至實現了秒批。
2020年“放管服”改革持續深化,鎮街體制改革扎實推進,下放459項鎮街管理職權,全市政務服務2300個事項實現“最多跑一次”,1844個事項實現“一次不用跑”。“數字政府”建設全面推進,“一網通辦”率達97%。跨境電商綜試區建設加快,電商產業鏈逐步完善。
截至2020年底,我市登記注冊各類市場主體再創新高,突破46萬戶。
由萬博新經濟研究院聯合中國戰略文化促進會、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等機構發布的《后疫情時代中國城市營商環境指數評價報告》(2020)中,中山的評價結果位于第一梯隊。
5G+視頻導辦平臺上線,東區行政服務中心工作人員指導群眾下載程序(資料圖片)。 本報記者 余兆宇 攝
引入重大平臺,打造中山科技“新引擎”
2020年1月19日召開的中山市委第十四屆八次全會明確提出,以創新增強內生動力,要加快實施創新驅動“224”工程,其中第一個“2”,就是建設光子科學中心等2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2020年5月20日上午,我市與廣東省科學技術廳共同舉辦“2020中山自主創新論壇暨海外專家南粵行”活動。在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方面,我市積極爭取了一批國家和省的重大創新平臺落地,將依托光子科學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對標國際一流標準,規劃建設集基礎研究、技術研發、成果轉化、企業孵化等功能于一體的中山科技創新園,為科技創新人才提供舒適、便捷、優美的工作和生活環境, 打造中山科技創新“新引擎”。
獎勵政策加碼,為總部經濟護航
從2020年1月1日起,《中山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鼓勵發展總部經濟的若干意見》正式施行,之后又陸續出臺《鼓勵發展總部經濟實施細則》《中山市總部人才子女入學辦法》等配套政策,形成了較完備的總部經濟“1+N”政策體系。新的總部經濟政策在原有政策基礎上擴充了總部企業認定范圍,加大了服務業總部扶持力度,提升了落戶獎、貢獻獎的獎勵標準,加大企業落地、人才落戶吸引力,為經濟轉型發展提供強有政策支撐。
2020年,我市共認定總部企業64家,中順潔柔、華帝、明陽、奧馬、中炬高新等制造業及壹加壹、九州通、完美等服務業企業在列。2020年,全市共兌現總部企業所有獎勵約1億元,包括落戶獎、經營貢獻獎、人才獎等。為70個總部企業人才解決子女入學問題。隨著進一步加強培育招引,總部企業規模將不斷壯大,行業龍頭企業、上市后備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等,總部經濟板塊將不斷做大,為中山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跨境移動支付,澳門同胞更方便
為積極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和《關于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中關于“推動大灣區電子支付系統互聯互通”“有序推進粵港澳金融市場和金融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要求,在相關部門的推動下,中山與澳門的支付互聯互通進展順利,面向澳門居民的跨境移動支付服務“跨境錢包”落地中山等取得階段性成效。
2020年12月14日,中山作為第一批試點城市成功開展粵澳跨境電子賬單直接繳費業務。12月下旬,澳門居民持有實名注冊的澳門中銀手機銀行APP 或MPay澳門錢包APP,即可在東區、坦洲鎮、三鄉鎮等中山轄區內304個有受理標識的商戶進行跨境支付。12月28日,中山市第一臺支持港澳居民通行證的個人信用報告自助查詢機正式啟用,標志著征信服務取得新的突破。中山將積極探索粵港澳大灣區金融融合,推動大灣區支付一體化建設為灣區居民提供更多便利。
多措施并舉,打好人才引育“組合拳”
2020年11月,為進一步優化干部隊伍結構,加強高素質專業化干部隊伍建設,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干部人才支持,我市決定開展“333”緊缺急需專業博(碩)士研究生引育計劃,即用3年時間引進培養300名30歲以下博士、碩士學位的高素質專業人才,首次聘期實行年薪制。
去年,我市人才工作持續作出調整。2020年4月,我市出臺《關于加強人才政策支持和服務保障的具體措施》,即“人才24條”,重點圍繞提供人才幸福安居保障、鼓勵和支持人才入戶中山、完善人才子女教育保障、暢通高層次人才隨遷配偶就業渠道、提升人才醫療保健服務、大力激勵宣傳突出貢獻人才、持續培育中山青年人才7個方面提出務實管用的24條措施。2020年12月9日,針對“人才24條”制定了具體的實施細則。此外,還制定相關政策,科學合理地評定“人才”,充分發揮企業在人才評價中的積極作用,讓人才“來了不想走,走了還想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