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欄鎮六沙村花木場,花農在整理鮮花。
東升鎮勝龍社區瀝心村一脆肉鯇養殖場。
“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去年以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我市各部門、各鎮街緊緊圍繞鄉村振興20字方針,全面穩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工作,助力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
聚焦重點產業、資源要素集群成鏈,才能培育發展新動能,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去年以來,我市橫欄花木、東升脆肉鯇兩大現代農業產業園,黃圃臘味農業產業強鎮建設全面穩步推進,三大農業產業項目全面提質升級。
產業發展讓村民腰包鼓起來,美麗鄉村建設讓家園美起來。為激發農村發展內生動力,我市建立比學趕超機制,通過測評、排名、獎優罰差,調動鎮街主觀能動性,奮力提升鄉村面貌。此外,在“廁所革命”收官之年,全市累計完成新建改建農村公廁181座,超額完成2020年中山十大民生實事,新建和改建農村公廁150座以上目標任務。
產業發展穩步推進三大農業項目建設
鄉村振興,產業為先,發展適度規模經營,農業生產才能從量變產生質變。近年來,我市以產業興旺為抓手,大力推進兩大現代農業產業園(橫欄花木、東升脆肉鯇)和農業產業強鎮(黃圃臘味)建設。
“一條脆肉鯇,富了一個村”,這是在東升鎮本地人中廣為流傳的一句話。作為“中國脆肉鯇之鄉”的東升鎮,每年銷售額超過10億元。近年來,該鎮以勝龍村為核心,重點打造“一體兩區兩基地多中心”的空間格局,發展脆肉鯇總部經濟,穩步推進東升脆肉鯇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去年9月,2000萬元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補助資金下撥至東升鎮,專項用于東升鎮脆肉鯇產業園項目建設。按照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要求,東升鎮脆肉鯇產業園重點圍繞脆肉鯇宣傳推廣、主題餐廳升級改造、檢驗檢測中心建設和產學研合作、養殖流通物流體系建設、飼料生產及科研支撐等項目建設。同年11月,東升鎮脆肉鯇美食文化節期間,該鎮完成脆肉鯇及其制品簽約訂貨量5016萬斤,訂購金額高達7.9億元。
橫欄花木基地,現有花木經營面積約3萬畝,2600多個花木場涵蓋1000多個花木品種,花木從業人員超過2萬人。橫欄花木基地則先后被評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全省首個“無線農業園區”、“中山市十大現代農業示范園”等。經過近40年的發展,該花木基地已由傳統種植延伸至集品種孵化、交易展示于一體的大型花木產銷中心。去年10月底,在省市鎮共同推動下,橫欄花木交易博覽會升格為中國花木產業大會,大會前后該鎮簽約交易額達14億元,是2019年的7倍,極大提升了花木品牌的影響力、經濟貢獻度和產業拉動力。在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方面,橫欄鎮已從品牌推廣、建設種植示范園區、完善基礎設施等方面著手,制定產業園2020年和2021年項目庫,實施六沙村西寧“產業+旅游”花卉種植示范園項目、三沙花木產業園區提升改造工程、中心農路一期工程等10個項目。目前,各項目均已取得實質性進展。
與東升鎮、橫欄鎮一樣,依托現有資源稟賦、區位條件、產業基礎等,黃圃鎮大力發展農業特色產業。黃圃鎮作為廣式臘味發源地和中國臘味食品名鎮,去年5月,該鎮成功入圍2020年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建設名單。目前,該鎮正全面開展建設工作,包括新建冷庫、引進高性能保溫材料和高效制冷機組、臘味智能化加工生產線升級改造,全面促使黃圃臘味企業提質增效。
人居環境比學趕超
持續推進鄉村建設
產業發展富村民,鄉村建設美家園。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是實現全民小康、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為提升村民的“主角”意識,激發農村發展內生動力,持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去年3月,我市面向全市24個鎮街,啟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比學趕超評比機制”。
每月通過第三方機構實地測評打分,對排名靠前的鎮街進行資金獎補,排名靠后鎮街進行約談,通過測評、排名、獎優罰差,調動鎮街主觀能動性。目前,中山市235個任務村居已全部接受過測評,實現測評100%全覆蓋。據市委農辦負責人透露,根據考評規則,目前已給予排名前15的鎮街資金獎補近3000萬元。
記者在大涌鎮起鳳環社區看到,該社區街道路面干凈整潔,“三線”橫平豎直,房前屋后也無雜物堆放,沿稻田的綠道上,三三兩兩的行人慢悠悠散著步,一片寧靜與祥和。大涌鎮城管住建和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余啟波介紹,去年的人居環境整治比學趕超考評成績中,大涌鎮開始時整體排名靠后。于是,他們就每月召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推進會議,讓各村(社區)針對考評扣分細則,一項項對癥下藥。經過一系列整改,大涌鎮人居環境顯著提高,在8月份時排名全市第三。
據統計,自比學趕超評比開展以來,中山各鎮街多措并舉集中開展村莊清潔行動,累計發動黨員干部、企業及群眾14萬人次,清理各類農村生活垃圾6.8萬噸,清理溝渠池塘溪河淤泥、漂浮物和障礙物2萬噸,中山農村人居環境得到有效提升。此外,各鎮街也因地制宜新建改建垃圾屋、設置分類垃圾桶,確保垃圾收集點周邊干凈整潔,全面提升我市鄉村村容村貌。
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完善的基礎設施和便利的公共服務,是振興鄉村、聚攏人氣的硬件要求。去年3月,首次人居環境測評中,橫欄鎮平均得分91.33,位列全市各鎮街第一。以該鎮寶裕村為例,其工作人員麥炳超介紹,推進人居環境整治過程中,寶裕村全面摸清轄區內整治黑點,以“黑點”變“亮點”為原則,將綠化美化納為重點,進行轄區內人居環境全面提升。
翠綠草坪、彩繪舊輪胎、新鋪就的石板路、換新裝的“七彩圍欄”,統一風格的庭院景觀帶,處處彰顯著港口鎮“四小園”的建設成就。去年以來,全市各鎮街充分利用“三清三拆三整治”后的閑置土地,堅持先規劃后建設的原則,因地制宜打造生態宜居美麗鄉村風景線,全力推進小菜園、小果園、小花園、小公園“四小園”建設。港口鎮城管住建和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林鎮國介紹,結合現有資源和清拆情況,港口鎮在全面推進“四小園”建設的同時,還邀請了專業設計單位,因地制宜繪制美麗宜居村居項目建設清單,統籌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廁所革命超額完成民生實事目標任務
廁所看似小事情,背后卻藏著大民生。從2018年開始,中山全面實施“廁所革命”新三年攻堅行動,在“廁所革命”收官之年,我市更是將“新建和改建農村公廁150座以上”納入2020年中山十大民生實事中。日前,記者從市委農辦獲悉,去年全市累計完成新建改建農村公廁181座,超額完成民生實事的目標任務,農村公廁的提檔升級帶給群眾實實在在的幸福感。
“新修建了公廁,里面干凈整潔又沒有異味,方便了許多。”港口鎮下南村村民梁姨在采訪中說,村中橫河健身廣場建成后,并未修建公廁,每次和家人吃完晚飯后出門散步,或者與朋友一起跳廣場舞時,想在附近找個上廁所的地方都沒有,也不好意思到周邊村民家借廁所。下南村負責人蘇照華表示,公廁建好之后,他們還聘請了專人保潔,如果碰上節假日或者雙休日,他們還會加大清潔頻率,為村民營造一個干凈整潔的衛生環境。
與港口鎮類似,去年火炬開發區建成的首座智能化樣板公廁,除了常規配套設施之外,還具備自動送紙、自動播放音樂、智能除臭等功能。據介紹,該公廁24小時開放、分時段專人保潔,可以做到全天候無異味、地板干凈、墻面和設備整潔。市委農辦負責人表示,自2019年以來,中山市財政按照公廁實際造價50%的比例對農村公廁新建改建進行獎補,引導各鎮區對農村公廁開展提檔升級,并且要求各鎮街按照《農村公廁維護管理標準》要求,做好公廁后續日常管理工作,確保公廁建好、管好、用好。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4月,市委農辦出臺《中山市簡化農村小型建設項目流程指導意見》,明確指出簡化市財政資金建設單項100萬元以下的土建工程、50萬元以下的貨物采購及購買服務項目審批流程,從根本上打破了農村建設項目“慢繁多”的審批流程,有利于鼓勵村級組織和農民工匠帶頭人承接項目,實行村民自建,共同建設美麗家園。林鎮國坦言,自新政出臺之后,農村小型建設項目可由鎮村(社區)商議決策,對于30萬元以下、技術要求不高的項目,有條件的村民也能自行承包建設,在推進鄉村建設的同時,也能帶動村民就業,真正為中山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活力。